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区系变化的比较_徐大勇
- 安之
-
3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1-14 12:16:15
文档简介:
项目基金安徽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科研资助计划自然科学项目(2006jql140)。作者简介徐大勇(1979-),男,安徽宿州人,讲师,从事微生物肥料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收稿日期2007!04!17有机质含量g/kg全氮含量g/kg全磷含量g/kg全钾含量g/kgCu含量mg/kgPb含量mg/kgCd含量mg/kgCr含量mg/kgAs含量mg/kgHg含量mg/kg牛粪7.44746.222.316.19.611814.20.468.92.50.03稻壳--3.50.95.5------pH值注:pH值为水提测定值;其他指标均为干基。表1堆肥材料的基本理化性质堆肥的本质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废弃物中有机物质分解并转化、合成腐殖质的过程[1-5]。研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演变对于了解堆肥进程、优化堆肥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用平板培养技术对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区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旨在明确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变化,为堆肥工艺的优化和人工接种腐熟菌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NMF菌群为人工接种腐熟菌群。NMF菌群组成:B022为芽胞杆菌属,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licheniformis),最适生长温度为55℃;B023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sp.),未定种,最适生长温度为50℃;F04为高温放线菌属(Thermoactinomycessp.),未定种,最适生长温度为45℃;Y127为汉逊氏酵母属(Hansenulasp.),未定种,最适生长温度为37℃。堆肥材料基本理化性质见表1。人工接种堆肥和自然堆肥微生物区系变化的比较徐大勇1,黄为一2(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物系,安徽淮北235000;2.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系,江苏南京210095)摘要[目的]为了明确堆肥过程中微生物菌群的组成与变化,为堆肥工艺的优化和人工接种腐熟菌群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传统的平板培养技术研究了人工接种堆肥、自然堆肥微生物群落演变过程。[结果]传统培养方法显示两种堆肥过程中微生物群落演变均呈升高-降低-升高-降低变化,堆肥整个过程中细菌数量占优势;人工接种NMF菌群增加了堆肥中微生物总体数量,丰富了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促进了堆肥菌群演替,堆肥腐熟时间缩短;接种NMF菌群能够提高堆肥纤维素分解菌、放线菌、氨化细菌、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