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区域分布特点
- 海之魂
-
6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1-22 13:38:43
文档简介:
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区域分布特点王发信,柏菊(安徽省水利水资源重点实验室,安徽蚌埠233000)[摘要]利用淮北平原180个浅层地下水观测点实测埋深资料,在绘制区域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枯水年、丰水年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的基础上,分析各年型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布特点,同时对大埋深站点分布情况进行专项分析。得出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多年平均为2.48m,且西北深、东南浅的分布结论,可为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丰水年;枯水年;多年平均埋深;区域分布[中图分类号]P6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184(2014)05-0051-03[收稿日期]2014-03-07[作者简介]王发信(1963-),男,安徽安庆人,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ShallowGroundwaterDepthinHuaibeiPlainWANGFa-xin,BOJu(KeylaboratoryofAnhuiWaterConservancyandResources,Bengbu233000,Anhui)Abstract:Thepaperisbasedon180dataofshallowgroundwaterdepthonHuaibeiplainandisolinemapsofaveragean-nualdepthdistributiononHuaibeiPlainandanalyzescharacteristicsofdepthdistribution,especiallyprofessionalanalysisofdistributioncharacteristicsofLargeburieddepthpoints.Itgetsaconclusionthattheaveragedepthis2.48anddepthofpointsinnorthwestarelageranddepthofpointsinsoutheast.Itcanprovidereferenceforpeopleengagedinthe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groundwater.Keywords:HuaibeiPlain;shallowgroundwater;wetyears;dryyears;averageannualdepthandregionaldistribution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安徽淮北地区及城市的重要供水水源,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七五”“八五”以后,我省很多部门和技术人员对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并先后研究提出了一些科技成果,主要有“淮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淮北地区地下水动态监测、调控与预报技术研究”、“农田排灌与水资源利用综合技术研究”、“五道沟水文模型”、“淮北地区大沟蓄水与农田水资源的调控技术研究”、“实用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淮北地区墒情监测预报与抗旱减灾信息系统建设研究”、“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技术与政策管理研究”、“沿淮及淮北缺水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在该地区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及农业灌溉规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今后项目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地下水资源尤其是浅层地下水资源的赋存受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控制,其补给又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所制约,其状况还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等直接相关,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埋深分布特点及变化趋势的研究尚未开展,本文正是弥补此项空白。1研究区域况淮北平原位于安徽省北部,为黄淮海大平原一部分。东接江苏,南临淮河,西与河南毗邻,北与山东接壤,总面积3.7万km2,为一海拔50m以下的广阔平原,只有东北部有少数低山残丘。耕地约占全省一半,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产地。由区域地质构造条件,第四系松散含水岩组遍及全区,且以全新统含水岩组分布最广,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5%,富水性较好,40m以浅的浅层地下水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是本区农灌用水的主要水源地。淮北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平原地区地面坡度1/7500~1/10000。有“大平小不平”的特点,地形特点加之土壤的垂直渗透强水平渗透性弱的特点,形成了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形成、分布、埋藏及其运移规律———以垂向补给消耗为主,即“入渗蒸发”的特质[2]。152014年9月第36卷第5期地下水GroundwaterSept.,2014Vol.36NO.52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特征分析为全面了解掌握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安徽省水文局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1974年),就在淮北平原设立浅层地下水位观测井,至1986年共设立浅层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