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废水性质及其处理技术_姚团威
- 污水处理护水清
-
1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1-28 12:27:12
文档简介:
资源与环境化工设计通讯ResourcesandEnvironmentChemicalEngineeringDesignCommunications·214·第44卷第12期2018年12月趋势[J].中国给水排水,2014,(22):78-80.[2]苗宏超.煤化工废水处理方式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7).工业企业生产运行过程中,无法避免地会产生含油废水,由于水中含有油类物质,所以处理难度很大,需要在了解废水性质及特点的基础上,采取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处理方法。1含油废水性质含油废水不仅来源广泛,而且成分十分复杂。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与食品加工企业中,所有和油类物质接触过的水,都将含有一定量的油。比如,在冶金工艺中,部分设备与材料生产时要在冷却与润滑等过程中使用水,并且在运行过程中经常和材料及设备发生接触,使水中含有大量油脂、颗粒及粉尘,产生含油废水。伴随生产行业快速发展,不同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无论是在特点还是性质上,都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含油废水当中的油含量从几十毫克每升到数万毫克每升。按照油的存在形式,可将含油废水当中的油分成以下几种:1)浮油,粒径在100μm以上,漂浮在水面上,可产生油层或者是油膜;2)分散油,以小滴形式悬浮在水面上,状态不稳定,一段时间以后可能会变成浮油,粒径通常保持在10~100μm;3)乳化油,如果废水当中存在活性剂,或者是混合物在经过高速旋转以后,油滴可以变成乳化液,稳定的分散在水中,其粒径通常较小,不超过10μm,处于0.1~2.0μm,仅采用静置的方法很难实现分离;4)溶解油,即以某种化学方法溶解而成的油,状态分散,且粒径很小,通常在0.1μm以内。因油在水中溶解度极小,只有5~51mg/L,所以这一部分的占比通常不超过0.5%。2含油废水处理技术2.1浮选法该方法还可称之为气浮法,是当前国内外十分重视的一项处理技术。向水中不断通入气体,以产生大量微小气泡,促使含油废水当中细小油珠能够附着到气泡的表面,与气泡同时发生上浮,在到达水面后产生浮渣,再用撇油器等装置除油。这一方法一般用在悬浮物处理、分散油处理和乳化油处理中,出水中油的实际浓度能降低到20~30mg/L。按照不同的气泡生成方式,可将该方法分成以下几种:电解法气浮、加压法气浮、鼓气法气浮,以加压法气浮最为常用。此外值得一提还有基于混凝沉淀的方法,即在气浮时加入混凝剂,保证气浮效果。然而,这一方法会产生很多浮渣,而且含有很多气泡。也可采用吸附的方法实现气浮,也就是在气浮池当中添加活性剂,对废水当中的污染物及油进行吸附,并使其他悬浮物和气泡同时上浮,在达到表面后人工去除。2.2生化法生化法,即生物氧化法,利用微生物产生的生化作用对废水进行净化处理。对油类物质而言,它属于烃类有机物,微生物自身新陈代谢过程中会分解一部分有机物,产生水与二氧化碳。在含油废水当中,有机物通常以乳化态或者是溶解态等形式存在,含有很高的BOD5,这对生物氧化是十分有利的。如果废水中的油含量低于30mg/L,则采用这一方法可以有效去除。可在含油废水处理中使用的生化技术包括:转盘法、活性污泥法与过滤法。其中,活性污泥法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在对处理效果有较高要求时常用,但要求水质必须保持稳定。相较于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所用的生物膜与填料的表面接触,能为微生物的正常发育繁殖提供场所,形成生态系统。然而,因附着于载体上的微生物数量很难控制,所以缺乏灵活性,并且容积负荷也十分有限。以石化炼油为例,其对含油废水的处理,一般采用以下工艺流程:先隔油、再气浮、最后生化。这套工艺所需基础设施建设费用较低,且出水水质良好,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员及资金进行运行管理,尤其是在BOD5实际浓度相对较低时,所用的活性污泥难以达到理想作用,导致系统始终处在高泥龄状态。对此,可通过和BOD5实际浓度相对较高的污水的混合来解决。2.3化学法该方法还可称之为药剂法,通过所用药剂具有的化学作用来转化废水当中的污染物,使其成为对环境和人体无害的物质。目前以氧化还原、沉淀和中和等最为常用。但对于含油废水,现在以混凝法为主。该方法是指向废水中添加絮凝剂,完成水解后产生胶团和乳化油中和,使油粒大量聚集,增大粒径,生成絮状物对细小的油滴进行吸附,最后通过气浮或者是沉降进行油水分离。该方法主要用在依靠重力难以分离的含油废水,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效果好等优势。3结束语含油废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将对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因此,应根据含油废水的性质、特点,采取有效的技术进行处理,并兼顾成本、操作便利性及处理效果,以此在保证效果的同时,做到经济合理、科学可行。参考文献[1]周洪洋,侯影飞,李春虎,等.吸附剂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9,29(02):1-5.摘要:针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