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方法综述_王红梅
- 安之
-
3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06 20:25:08
文档简介:
2005年第8期(总第82期)大众科技OAZHONGKEJIN.o8.2005(cumulat沁e妙NO·般)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方法综述王红梅,郑振晖(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济宁27200【摘到文章着重介绍了焦化度水的处理过程中所用的物化方法,以及这些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应用情况。[关键词1焦化度水;混凝;吸附;度水处理【中图分类号]x7仍[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5一2151(205)05一0262一呱1引言出,当粉煤灰添加量为LS砂lomL和浸演时间为20-焦化废水是煤制焦炭、煤气净化及焦化产品回收25lin的条件下,处理后的废水除氨氮外,其他各项过程中产生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其组成复杂,含有大指标均可达到外封际准。量的酚类、联苯、毗吮、叫噪和哇琳等有机污染物,还.22化学沉淀法。刘小澜,王继徽,黄稳水等采用含有氛、无机氟离子和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物化学沉淀剂M邪u·6H20和NaZHpo4.12H必(或色度高,属较难生化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因MgHOP4.3H刃)对焦化剩余氨水进行预处理,取得了此焦化废水的处理,一直是国内外废水处理领域的一较好的效果,废水中氨氮的去除率高达9%以上。沉大难题。淀剂与焦化废水中的N妇4[+反应,生成磷酸按镁沉淀。目前处理焦化废水的技术主要有物化法、生化法在PH为.85一.95的条件下,投加的药剂MgZ+:N4H+:以及物化-生化法等三大类。其中物化法简单易行,在P043一(摩尔比)为1:41:.08时,废水氨氮的去除率达焦化废水的处理中得到广泛应用。9%以上,出水氨氮的质量浓度由2以扣咖叭降至2焦化废水物化处理技术巧m叭。达到国家排放标准。.21吸附法。吸附法处理废水,就是利用多孔性.23混凝沉淀法。混凝法是向废水中加人混凝剂吸附剂吸附废水中的一种或几种溶质,使废水得到并使之水解产生水合配离子及氢氧化物胶体,中和废净化。常用吸附剂有活性炭、磺化煤、矿渣、硅藻土等。水中某些物质表面所带的电荷,使这些带电物质发生这种方法处理成本高,吸附剂再生困难,不利于处理凝集。混凝法的关键在于混凝剂,目前国内焦化厂家高浓度的废水。一般采用聚合硫酸铁(P玲),助凝剂为聚丙烯酞胺夏海萍、柯家骏研究了膨润土粘土矿对焦化废水(PDM)。赵玲,吴梅研究了混凝澄清法在焦化废水处理中氨氮的吸附作用,研究表明天然膨润土能够有效地、中的应用,生产实践证明,采用混凝澄清法对焦化生化吸附焦化废水中的氨氮;颖粒膨润土的吸附效果优于后废水进行探度处理,聚合硫酸铁(PFs)的投加量在粉状膨润土。20阳30m叭,聚丙烯酞胺的投加量在.025司.13例尹j,能吴声彪、肖波、史晓燕等研究比较了粉末活性炭够去除45肠的coD、37%的氛化物,达到较好效果。和柱状活性炭对焦化废水coD的去除效率,结果表上海焦化总厂选用厌氧一好氧生物脱氮结合聚铁明,粉末活性炭对c0D的去除率可高达98.5%;同絮凝机械加速澄清法对焦化废水进行综合治理,使出时,粉末活性炭的颗粒有一个最佳尺寸范围,粒径为水中CODl<58ul叭,N3H一N1<5叭。卢建杭等人开发.00~的粉末活性炭对焦化废水coD的去除率最了一种专用混凝剂M180,该药剂可有效去除焦化废高。水中的CODcr、色度、F和总CN一等污染物,使废水粉煤灰处理废水是近几年粉煤灰综合利用研究出水指标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热点之一。粉煤灰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和硅酸盐。近年来,新型复合混凝剂在焦化废水的处理中的用粉煤灰作为吸附剂深度处理焦化废水时,脱色效果应用得到广泛的研究。郭金华、田作林、冯天伟等用硫好,对COD、挥发酚、油等的去除效果好,费用低。铁矿烧渣经过酸浸、聚合等工序而制备成的一种化学刘心中,姚德,董凤芝,杨新春对粉煤灰处理废水性质稳定、易溶于水的碱式氛化硫酸铁的聚合物,同的机理得到了初步认识,其作用基本上以吸附为主,时含有一定量的铝、钙、镁、锌等高价离子,介绍了新包括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吸附规律符合F沈un曲ch型复合混凝剂的混凝机理及处理焦化废水工艺,通过吸附等温式。实验室小试及工业扩大实验,确定了药剂的最佳投人张昌鸣、李爱英等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用粉量及最佳PH值,以达到最佳的净水效果。煤灰作吸附剂净化处理焦化生化出水废水的研究,指2.4「enotn试剂法。eFnotn试剂(下转第164页)[收稿日期]2005一07一29【作者简介】王红梅(1968一),女,山东即墨人,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水环境保护、环境化学。162开发创新,提高现有产品水平及更新换代产品,无论在科技人才,试验研究设施及科研资金投入下,均不能满足要求。根据目前我国机械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差跑注行分析,我国必须借鉴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的机械产品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实际,在产品质量、产品开发、产品创新及提高机械工业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