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解_UASB_MBR法联用处理抗生素废水的试验研究_刘红丽
- 安之
-
4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17 10:25:03
文档简介:
科研与开发文章编号:1002-1124(2005)05-0001-03微电解-UASB-MBR法联用处理抗生素废水的试验研究*刘红丽1,邹联沛1,谢文军2(1.上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上海200072;2.广东省湛江市规划勘测设计院,广东湛江524002)摘要:采用“铁炭微电解-厌氧-好氧”工艺处理抗生素制药废水,试验证明:在铁炭体积比为1:1,pH值为4~5、厌氧段HRT大于5h的条件下,当抗生素废水进水CODcr在2000~8000mg·L-1时,总COD去除率可达85%以上,出水达到GB8978-96二级排放标准。关键词:微电解;厌氧;好氧;抗生素废水中图分类号:TQ151.1文献标识码:ATreatmentofantibioticwastewaterbymicroelectrolysis-UASB-MBR*LIUHong-li1,ZOULian-pei1,XIEWen-jun2(1.DepartmentofEnvironmentalScience&Engineering,ShanghaiUniversity,Shanghai200072,China;2.ZhanjiangReconnaissanceandLayoutDesignInstitute,Zhanjiang524002,China)Abstract:Antibioticwastewaterwastreatedbymicroelectrolysis-UASB-MBR.Theresultsshowedthatastothevolumeratioofironandcharcoalis1:1,pHvalueis4~5,thehydraulicretentiontime(HRT)oftheanaerobicreactorislongerthanfivehours,theinletwastewaterwithCODcrisbetween2000~8000mg·L-1,theremovalefficiencyofCODcrishigherthan85%,andtheoutletwatertreatedbythisprocessisquietenoughmeetthewastewaterdischargestandardofGB8978-96.Keywords:microelectrolysis;UASB;MBR;antibioticwastewater收稿日期:2005-03-02基金项目:2003年上海市教委自然科学项目(03AK60)作者简介:刘红丽(1975-),女,汉族,湖北荆州人,上海大学在读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随着抗生素的生产,人们就开始对抗生素生产废水的处理进行研究。发达国家从20世纪40年代生产青霉素时就已经开始处理其废水,因受当时处理技术的限制,至20世纪70年代几乎全部采用好氧处理技术,而从70年代开始,它们将这类原料药生产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其原因之一就是废水处理问题[1,2]。我国国内300多家企业生产占世界总量20%~30%的70多个品种的抗生素,由于发酵液中抗生素得率仅有0.1%~3%,且分离提取率仅达60%~70%,每生产1t产品排放高浓度母液达150~850m3[3],大多数制药废水的年排放量较小,但水质浓度高,含有一定成分的有毒物质,排放后对水环境的影响很大,因此,世界各国在做好清洁生产的同时,努力探索一种经济合理的污水处理工艺,以减少此类废水对人类自身的危害。微电解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较有成效的废水处理方法[4]。微电解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在美、日等国家引起广泛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些实用性成果[5,6]。它是基于电化学中的电池反应,在处理废水时,会发生如下的电极反应:阳极反应Fe-2e※Fe2+E0(Fe2+/Fe)=-0.44v阴极反应2H++2e※2[H]※H2E0(H+/H2)=0v电极反应所产生的新生态H+有很高的化学活性,Fe2+经中和及曝气后则生成优良的胶体絮凝剂Fe(OH)3,其吸附絮凝效果高于一般药剂水解得到的Fe(OH)3。此外,铁还具有还原能力,能直接破坏某些污染物,炭除了和铁形成原电池外还具有还原和吸附作用,这样和原电池的电化学作用协同起来,可以得到更佳的处理效果。这种方法具有无需添加氧化剂、絮凝剂等化学药品,设备体积小,占地面积少,操作简便灵活等优点,从某种程度改变了传统废水处理系统的投资大,运行费用高的缺点。本试验将铁炭微电解、厌氧(UASB)和好氧(MBR)联合起来,利用厌氧(UASB)的高效处理能力和好氧(MBR)的微生物富积及截留作用来处理抗生素废水,通过对处理效果的试验研究,考察此种工艺Sum116No.5化学工程师ChemicalEngineer2005年5月DOI:1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