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场废水治理工程实例_陈广元
- 安之
-
3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17 17:32:30
文档简介:
奶牛场废水治理工程实例陈广元提要采用A2/O-混凝浮选工艺处理奶牛场废水。设计处理水量60m3/d;进水COD≥3000mg/L,BOD≥1800mg/L,SS≥400mg/L;处理出水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关键词奶牛场废水UASBSBR废水处理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现有奶牛存栏量500头,牛舍清粪方式为干清粪(牛粪运至堆粪场),牛舍废水量为40~50m3/d,牛舍废水包括牛尿、牛舍冲洗水、夏季喷淋降温水等。另外生活区排放生活污水10m3/d。综合废水COD为3000~4000mg/L,排放COD总量为200kg/d。我们采用A2/O-混凝浮选工艺处理奶牛场废水,实践证明该工艺能有效控制污染物指标,处理出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图1处理工艺流程1设计水质水量设计处理水量:60m3/d(每日运转10~12h)。进水水质:COD3000~4000mg/L,BOD1800~2200mg/L,SS500~600mg/L,NH3-N90~130mg/L,pH7。出水水质:COD≤100mg/L,SS≤70mg/L,NH3-N≤15mg/L,pH6~9。出水水质应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一级排放标准。2工艺流程处理的工艺流程为:原水※调节预沉池※UASB池※接触氧化池※沉淀器※贮水池(1)※SBR池※贮水池(2)※气浮器※出水排放。流程示意见图1。废水经排水明渠汇至废水站格栅井,由不锈钢网拦截废水中大的悬浮杂质,再进入调节预沉池,在调节池中沉淀大部分悬浮物。调节池中的废水由原水泵提升至UASB厌氧反应器,在厌氧反应器中完成厌氧消化过程,去除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同时产生沼气。厌氧出水自流至生物接触氧化池,在该池中完成脱气、有机氮硝化、有机物氧化过程,此后进入竖流式沉淀器,实现泥水分离。沉淀器出水自流至贮水池(1),以满足后续SBR池间隙进水的工艺要求。SBR进水同时,有部分原水直接进入SBR池,以补充反硝化所需的碳源。废水在SBR池中进行反硝化、有机物进一步氧化。SBR出水由滗水器排至贮水池(2),再由泵提升至气浮器。在气浮器中进行混凝反应、浮选分离,以去除废水中的SS、不可生化有机物,同时去除废水色度,确保总出水达标排放。调节预沉池的沉淀污泥、沉淀器污泥、SBR池剩余污泥均排入污泥池,由压滤泵提升至压滤机脱水,泥饼运至堆粪场,滤后水回流到调节池。气浮浮渣直接运至堆粪场。3主要处理构筑物与设备3.1调节预沉池废水站每日运行10~12h,夜间进水由调节池贮蓄,调节池前设两道格网拦渣。调节池进水端采用穿孔墙配水,池底有两个条形泥斗,设穿孔管排泥。出口处设有1台25ZW8-15自吸泵,运行时泵出水连续供至UASB的脉冲进液器,同时间隙供少量水至SBR池。调节池采用地下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尺寸为7.5m×3.2m×4.2m,有效设计水深为2.5m,HRT为9.5h。3.2UASB厌氧反应器56给水排水Vol.29No.32003DOI:10.13789/j.cnki.wwe1964.2003.03.018UASB总贮水容积150m3,HRT为30h。采用常温消化,设计容积负荷为1.6kgCOD/(m3·d)。反应池总高度8m,采用脉冲进液方式。该反应器设上下2只三相分离器,上部三相分离器完成气、固、液三相分离,保证出水澄清,下部三相分离器,主要用于控制反应器浮渣,其收集的气水混合物由其气提管道自动提升至池顶的气水分离箱,分离后污泥经脉冲进水总管回至池底。经1年的运行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反应器浮渣形成。由于冬季水量较小,为防止反应器底部的污泥沉积,UASB设置了回水系统,在上部三相分离器的下口设穿孔回水管,经专用回水泵将水回流至脉冲发生器,定时开泵,完成水的回流循环,提高了反应器上升流速,增强反应区污泥的膨胀程度。UASB产生的沼气经水封后直接排放大气。3.3接触氧化池与沉淀器接触氧化池主要完成废水的硝化过程,使废水中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在鼓风曝气同时,池首端兼有脱气作用。池中挂有弹性填料,池底设微孔曝气头,溶解氧控制在2~2.5mg/L,设计有机负荷为1.3kgCOD/(m3·d),HRT为7h。池体有效尺寸为2.3m×4.8m×5m,地上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供气量为1.5m3/min。3.4SBR池SBR池采用限制曝气运行方式,通过供氧量调节,先后完成反硝化、剩余有机物氧化过程。在曝气初期,限制供氧,保证缺氧状况,使硝态氮、亚硝态氮转化为氮气。曝气后期,加大供气量,完成剩余可生化有机物的彻底氧化分解。设两组池并联工作,工作周期为10h,各操作阶段时间分配为:进水0.5h,缺氧曝气3h(夜间闲置14h,实际缺氧时间17h),好氧曝气4h,沉淀1h,排水0.5h,闲置1h,设计有机负荷0.3kgCOD/(m3·d),采用地上式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