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桥水库藻类生长情况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
- 海之魂
-
2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27 11:54:55
文档简介:
于桥水库藻类生长情况分析及防治措施研究科学论坛al孙静刘希静李志红(天津市引滦工程于桥水库管理处301900)(天津市蓟县引滦工程于桥水库管理处孙静13702034606(2))[摘要】于桥水库为引滦入津重要调节水库,本文对库区藻类的生长习性,种类及造成藻类生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近年于桥水库在藻类治理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治理措施。[关键词]于桥水库藻类水质因子营养物质防治措施中图分类号:TV145文献标识码:TV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1-0249-01一,水库基本概况墨水质情况于桥水库位于天津市蓟县城东的蓟运河左支流州河m山口处,控制流域面积2060平方公里,作为引滦入津重要调节水库及天津市的水源地,自1983年引滦程输水以来,于桥水库已经向天津市供水近200亿立方米。有效的保障了天津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滨海新区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近年于桥水库分别对库内各站点进行了藻类的监测,虽然近年针对库区及周边开展的库区生态修复工程、库周村落环境整治lT程、小流域沟道治理工程及水草及时打捞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引水水源中氮磷浓度较高及个别年份库水位较低等因素,使于桥水库面临着富营养化的风险。库区的氮、磷条件已达到轻度富营养水平,具备了藻类生长所需的必要条件。=、近年库区藻类生长情况于桥水库藻类常年生长,根据近年监测发现于桥水库藻种分为7门41属.其中蓝藻门9属、绿藻门18属、硅藻门6属、隐藻门1属,甲藻门2属、裸藻门3属,金藻门2属。藻类的生长受水温和光照影响较大;冬季藻密度较小,通常1-3月份在100万个/L以内,优势种为甲藻,4—6月份在100—600万个,I之间,优势种为绿藻,7-9月份是快速生长期,水华也发生在这个阶段,此阶段优势种为蓝藻,占藻类总数的80%,10—11月份绿藻为优势种;从时间变化看7、8月份是藻类的高发期,也是藻类最丰富的季节。三.摩中水质园子与藻量的关系3.1水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水温是整个水环境中主导因子,直接影响着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温度的高低与浮游植物代谢活动的酶活性有关,温度的升高会使藻类适血新环境的能力增强,蓝绿藻等浮游植物对光强、温度(15—31℃)有很好的适应性,从近年的监测数据中可以反映出水温与藻量呈正态关系.水温在25℃左右是蓝藻形成的适宜温度。3.2水体透明度对藻类生长的影响透明度与藻量是相互作用关系,当透明度增加水下光照增强影响藻类大量繁殖;当水色浑浊,水而的颗粒有利于藻类附着,为藻类繁殖创造条件,同样,水中藻量大增会使水体色素增多,透明度大大降低,根据几年的监测,可以看m透明度在50em左有藻密度较大(从近年监测看,于桥水库透明度最低也只是达到50em左右,如果藻景继续增加的话透明度也会出现下降趋势),藻类死亡后数量下降,水体透明度会逐渐增加,此外透明度也与水深有直接关系。3.3水体中PH、溶解氧对藻类生长影响4一10月份库区水体的PH在7.9—9.1范围内,7月份以后,随着藻类的生长,PH明显提高,其季节性变化趋势明显,夏季PH在8.5左有波动,甚至会出现超标(9.0)现象;有研究发现,湖泊水库中的PH主要受CO:的控制,水体中的CO又受多因素影响如水温、微生物等而在富营养型水体中,溶解氧和CO主要受生物过程控制,因此随着藻种群密度的增加PH升高,同时库区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降低。3.4水体中氮磷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近年滦河源水中的氮磷浓度不容乐观,从近几年监测数据可以看出营养盐的含量对藻类生长变化影响较大;库区水体以硝酸盐氮为主,当硝酸盐氮浓度逐渐下降(或趋近检出限(<0.08)时藻类生长缓慢甚至出现藻密度下降现象;总氮进入六月份后因为藻类生长消耗大量营养盐造成浓度降低,总磷的含量随着藻类的生长而上升,可能是藻类吸收了底泥中释放的磷所致。四水库蕾莽物质来源的主要途径4.1滦河源水的污染引滦入境水的水质和水量直接反映了滦河流域的水环境和水资源的可供量。近年上游来水水质不容乐观,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近年引水水质中总氮含量可超V类标准(2.0)5倍左右,;总磷含量超V类标准(0.4)11倍左右;此外由于上游流域中矿产资源丰富,有铁、金、锰、铬、铝等重金属排放,最后进入于桥水库,可见入境的水污染浓度和负荷量成为于桥水库水体水质的主要影响因素。4.2沙河水质的污染沙河是于桥水库本流域最大的河流,其主要污染是上游铁选矿、钢铁厂、啤酒厂、硫酸厂等工矿企业及遵化市市区城镇生活污水,其上游铁选矿有100多家,主要污染物为重金属、氮、磷等,可见沙河是遵化市主要的排污河道。从近年的监测中发现总氮最大值超V类标准9倍左右;最小值超V类标准2倍左右;若沙河遭遇暴雨产流,该河段集存的污水、沉积物的泛起将随首次地表径流集中下泄,其形成的高浓度污染水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