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bal 氧化沟同时硝化反硝化及生物除磷的机理研究
- 帅
-
4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28 09:08:55
文档简介:
Orbal氧化沟同时硝化氧化沟同时硝化/反硝化及生物除磷的机理研究反硝化及生物除磷的机理研究摘要:对6个采用分段、闭环沟道的Orbal氧化沟工艺运行数据进行了分析评定,以确定在该工艺中同时发生生物脱氮除磷的程度。较低的总氮出水浓度表明,同时硝化/反硝化在Orbal工艺中很易发生。由于泥龄较长并保持外沟道低溶解氧,有利于硝化菌的生长并提高脱氮效率;由于每个沟道处于相对均匀混合的状态,因此沟道内没有明显的好氧或缺氧段之分,表明产生反硝化的必要的缺氧环境可能发生在菌胶团内部。采用国际水协(IAWQ)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Ⅰ)对出水总磷数据分析及观测到的相对于BOD负荷的磷的去除表明,生物除磷可能发生。本研究的基本假设认为,同时生物除营养化产生于三个基本原理:①生物反应池的混合形态可以形成生物除营养所必需的缺氧及/或厌氧段,即大环境;②在菌胶团内部形成的缺氧及/或厌氧段,即微环境;③系统中存在新的、专用微生物。上述机理在任何生物除营养化系统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本研究的目的是鉴别影响这三个机理在同时生物除营养化系统中所起相对作用的因素。关键词:生物处理生物除磷硝化/反硝化同时生物去除营养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是一种废水生物处理工艺,它也可设计成除营养即脱氮除磷的构形,通过混合使非曝气段形成缺氧及厌氧环境而达到上述目的。Grady、Daigger及Lim[1]定义了其发生在各段中的功能及获得不同除营养程度的必要条件。采用这些明确定义的缺氧及厌氧段工艺已发展了20年,至今仍在污水处理中广为应用。与此同时,在那些没有很明显的缺氧及厌氧段的活性污泥工艺中,人们曾多次观察到脱氮除磷现象,在曝气系统中也曾多次观察到氮的消失[2],这些现象被称为同时硝化/反硝化。另外,人们在同一个曝气池中也观察到生物除磷现象[3、4](其中并没有正式的厌氧段存在)。正如表1所列,同时去除营养(氮及/或磷)即SBNR系统提供了今后降低投资并简化生物除营养(BNR)技术的可行性。然而,对于SBNR的机理至今还没有很深入地认识与了解,它不仅仅是一个设计与运行的简单问题。如果能对其应用机理很好地进行分析,则SBNR的推广应用范围将更广泛,使其能在现有处理设施中更易被采用。表1SBNR的优缺点优点缺点(1)不需加导流板去形成缺氧及/或厌氧段(2)不需单独设置缺氧及/或厌氧段装置(3)不需要液内循环(1)运行操作机理还没有很好地被认识,因而不知如何推广应用(2)工艺控制可能会更复杂(4)可以在现有设施中实施,不需另设构筑物根据对实现SBNR系统的分析表明,三个主要机理是造成发生SBNR的原因:①混合形态由于生物反应池混合形态不均,例如充氧装置的不同,可在生物反应池内形成缺氧及/或厌氧段。此种情况称为生物反应池的大环境,即宏观环境。②菌胶团缺氧及/或厌氧段可在活性污泥菌胶团内部形成,即微环境。③新的专用微生物菌种目前先进的微生物学已在一定范围内展示先前并没有被认识的微生物菌种,其可以在曝气生物反应池中用来去除氮、磷。在生产规模的生物反应池中,整个反应池处于完全均匀混合状态的情况并不存在。就氧化沟及一些通过采用充氧装置来完成大量混合液循环的处理厂而言[1、5],高度的充氧发生在反应池一端,受限制的充氧发生在反应池的其余部分,混合液在曝气及非曝气段循环。这种生物反应池流态也是BNR系统的特点,定义为好氧、缺氧、及厌氧段。此外,发生在菌胶团内部的溶解氧浓度梯度目前也已被公众认同,从而使实现BNR所必须的缺氧及/或厌氧段可在菌胶团内部形成。因此,SBNR也可在这种非正式的、没有形成明显区别的缺氧及/或厌氧段内被观察到[6~8]。事实上,根据这个机理,目前已对有关达到脱氮的SBNR工艺的运行效果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分析。在过去几年中,许多新的氮生物化学菌族被鉴别出来,其中至少部分菌种以组团形式对SBNR起作用,包括起反硝化作用的自养硝化菌(统称AMANMOX工艺)及起硝化作用的异养菌(即曝气反硝化)[9]。目前对生物化学及生物除磷工艺的微生物学理解还不够完善,对其认识还在发展之中[10]。以上所阐述的关于研究SBNR最基本假设的三个机理可以同时应用于任何系统中实现SBNR,但符合逻辑的每种机理的相对作用可能变化,这取决于系统的设计及运行参数。理解及控制SBNR的关键是要了解工艺设计及运行参数将如何影响SBNR,这也是整个SBNR研究的基本目标。本文对那些具有生产规模的、已知或被认为具备发生SBNR的活性污泥处理厂进行定性分析,以确定SBNR在其中的状况,重点放在采用Orbal构形的污水处理厂。Orbal工艺生物反应池是由3个闭路环形沟道以串联方式组成。其中每个沟道充氧程度不同,因而在各沟道创造了不同的环境[6]。这种变化的空间环境贯穿于整个生物反应池,以使先前描述的第一个混合形态机理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