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预处理_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_施昌平
- 安之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29 11:27:04
文档简介:
厌氧预处理+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施昌平陈媛媛肖磊张兴尔何晓晶(武汉森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武汉430074)摘要:介绍了“厌氧预处理+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原理及在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工程中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投资少、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维护成本低。系统对COD、BOD5、SS、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67.2%、87.0%、90.4%和80.2%,出水水质达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关键词:潜流式人工湿地;厌氧预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节能TREATMENTOFWASTEWATERFROMRURALAREASBYPROCESSOFANAEROBICPRETREATMENT-SUB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ShiChangpingChenYuanyuanXiaoLeiZhangXingerHeXiaojing(WuhanSentaiEnvironmentalProtectionEngineeringCo.,Ltd,Wuhan430074,China)Abstract:Theprocessofanaerobicpretreatment-subsurfaceconstructedwetlandisusedtotreatwastewaterfromruralareas.TherunningresultsshowthattheaverageremovalratesofCOD,BOD5,SSandNH+4-Nare67.2%,87.0%,90.4%and80.2%,theeffluentqualitymeetsthefirst-orderspecifiedin“IntegratedWastewaterDischargeStandard”(GB8978—1996).Thisprocesshascharacteristicsoflowinvestment,goodtreatmenteffect,simpleoperationandlowmaintenancecost.Keywords:subsurfaceflowconstructedwetland;anaerobicpretreatment;ruraldomesticsewage;energy-saving0引言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水处理技术,目前已在各种污水处理场合发挥重要作用[1]。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将污水、污泥有控制的投配到经人工建造的湿地上,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学、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的一种技术。其作用机理包括吸附、滞留、过滤、氧化还原、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植物遮蔽、残留物积累、蒸腾水分和养分吸收及各类动物的作用。人工湿地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处理法不但费用低廉、运用管理简便,而且对难生化降解有机物、氮磷营养物和细菌的去除率略高于常规二级处理,甚至可达部分三级处理的效果,而其基建费用和处理成本分别只为二级处理厂的1/5~1/3和1/20~1/10。1工程概况丹江口市西部某村,辖6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落、355户、1436人。目前,该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污水基本上是随意排放,未得到有效处理,严重影响村庄环境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了丹江口水库水环境质量。1.1设计水量该村污水主要来源为村民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由各家各户排出,雨污分流,经排水管收集后汇入污水处理站。目前,该村污水管网不完善,且居民居住相对分散,本次先行实施建设2km污水管网,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按100m3/d。1.2设计进、出水水质按照国家和地方环保部门的规定,本工程设计外排出水适用的标准为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排放水的水污染物主要控制指标见表1。表1进、出水水质设计指标mg/L(pH除外)项目ρ(COD)ρ(BOD5)ρ(SS)ρ(NH3-N)pH进水≤400≤180≤200≤357~8出水≤100≤20≤70≤86~972环境工程2011年6月第29卷第3期DOI:10.13205/j.hjgc.2011.03.0182人工湿地去除机理及工艺流程2.1人工湿地去除机理2.1.1人工湿地对SS的去除污水中可沉降的SS主要依靠湿地系统中物理沉降作用及植物茎杆的阻挡作用去除,SS在进水口几米内能有效地去除。工程实际表明,所有的固体物质在系统最初的20%面积处得到去除。胶体状的SS主要依靠微生物的作用、填料渗滤作用去除。2.1.2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人工湿地对有机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污水中的不溶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而被微生物利用,而污水中的可溶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