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及处理方法分析_张鑫
- 安之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2-29 16:53:08
文档简介:
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及处理方法分析张鑫,付永胜,范兴建,黄帅(西南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摘要:以四川省6个村为调查点,对农村独户和联排的生活污水进行取样,在调查试验的基础上绘制水量-时间图和水质-时间图,从而找出农村生活污水的水量和水质变化规律;同时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和农村基本情况,依照“经济、高效、易管理操作”的原则,对不同特点的农村推荐合理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关键词:农村生活污水;水量规律;水质规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08)08-0139-04ThesewageofvillagelifedisposalruleandprocessingmethodresearchZHANGXin,FUYong-sheng,FANXing-jian,HUANGShuai(SchoolofEnvironmentalScienceandEngineering,SouthwestJiaotongUniversity,Chengdu610031,China)Abstract:AssixruralareasofSichuanprovincetoinvestigate,samplingsewagefromruralhouseholdsandrowhousing,onthebasisofexperimentandinvestigation,drawingwaterquality-timemapsandwaterquantity-timemaps.Thus,itreachestheruraldomesticsewage'swaterqualitylawsandwaterquantitylaws,providinginformationfortheruraldomesticsewagetreatments.Bythelightof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ruraldomesticsewageandthebasicconditionsofruralareas,inaccordancewiththe“economic,efficientandeasilyoperatingmanagement”principle,thisarticlerecommendsreasonableruraldomesticsewagetreatmentmethodfordifferentfeaturesoftheruralareas.Keywords:ruraldomesticsewage;waterquantitylaw;waterqualitylaw;ruraldomesticsewagetreatmentmethod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活污水排放量大。由于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绝大多数直接排放,因而对当地的环境质量和卫生状况造成一定的威胁例如,污水直接排放可能造成附近水体的富营养化;未组织排放的生活污水会下渗到地下,对以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地区的饮水安全构成隐患,影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活污水的水量水质调查研究并不多。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四川省境内岷江流域部分农村生活污水排放情况的调查,探讨了农村生活污水的水质和水量变化规律,并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以期找出符合大多数农村的高效、低费用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1材料与方法2007年4~6月分别对四川省境内岷江流域的汶川县银杏乡桃关村、皂角林组和街上组,郫县新繁镇民印村,郫县合作镇金凤村,青神县黑龙镇龙女村、罗凼村等6个典型农村进行水样调查,每天平均调查10个水样,共调查水样180个。水质和水量变化规律研究主要进行现场调查并分析水质指标。其中,悬浮性固体(SS)采用重量法测定,化学需氧量(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氨氮(NH3-N)采用钠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磷含量(P)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测定。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主要运用资料搜集法进行研究。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简单介绍国内外一些常用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法[1-2],最后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特点的农村推荐比较合理的生活污水处理方法。同时,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得出在研究农村生活污水方法时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2结果与分析2.1农村生活污水水量和水质的变化规律2.1.1排放方式农村生活污水的排放与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不同,农村一般很少有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收稿日期:2008-03-24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E10-009)作者简介:张鑫(1981-),男,助理工程师,E-mail:zhangxin_gezi@126.com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第8期139DOI:10.16768/j.i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