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脱水系统在自来水厂的应用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02 10:20:41
文档简介:
G城建/水I业通用机械§{fIfj,}(tf删f,^{,跏污泥脱水系统在自来水厂的应用上海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杨树浦水厂(200082)阎凤【摘要】概述了污泥脱水系统在杨树浦水厂的应用,介绍了污泥脱水系统的构成、原理、工艺参数以及使用状况等,为水厂的污泥脱水系统提供了实际数据与参考。在当前水资源严重紧缺、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自来水厂污泥脱水系统的应用,将生产污水进行处理后循环使用,既改善了水体质量,也节约了水资源。【关键词】污泥脱水自来水厂离心脱水机一、刖吾城市自来水厂在生产饮用水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水。这部分污水主要来自沉淀池的排泥水和滤池的反冲洗废水,包括了浓缩后的悬浮物、有机物以及残存在污泥中的混凝剂。如果这些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但污染水体,而且浪费大量水资源。在当前水资源严重紧缺,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水厂更应关注水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肩负起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在这样的情况下,杨树浦水厂36万t深度处理线将污泥处理系统作为整个生产线的一部分,并能循环使用脱泥后的水,目前此污泥脱水系统已投产使用3年。二、污泥脱水系统1.构成污泥从4个高密度澄清池和1个废水高密池的沉淀区底部被排泥泵送到两个污泥缓冲池,每个污泥缓冲池容积llOOm,配备3台搅拌器。污泥缓冲池可以使污泥均质化,提高污泥脱水的可靠性,4台污泥泵将污泥缓冲池的泥输送到4台离心脱水机,同时送到离心脱水机的还有从高分子聚合物配置系统配置的聚合投加物。污泥脱水形成的泥饼被污泥输送、存储单元将污泥送到集中区域存放并最终外运处理,离心脱水机的出水回到废水池,经废水高密池处理后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其中4台离心脱水机可以根据需要开其中一台或多台,进4.其他方面水力采煤泵后置泵压力可达~IJ21MPa,若其后段漏水,有可能引起人身事故。为避免由于加工偏差等原因出现后段漏水现象,将后段与末级中段之间由原来的硬密封改为硬+软双重密封。三.结语水力采煤泵由于长期在井下采煤使用,用户对其90C硼_tyjX.Illll4年籼期安全性的要求比其他泵产品更高,因此对其每一步改进都需经过缜密的思考和反复的试验。经过多方面改进的水力采煤泵满足了各种工况的需求,运行安全、平稳、高效,减少了返修率,希望此实践经验能给同行一些启示!(收稿日期:2014/06/22)离心脱水机的污泥浓度为40~100g/L,即含固率为4%~10%。脱水后泥饼含固率为40%左右。每It干泥聚合物消耗为3~4kg。图1污泥脱水系统2.离心脱水机的原理污泥脱水机的常用机型有离心式、滤带式、螺旋环牒式及板框式等,此系统采用了离心脱水机。污泥通过聚合物的作用而絮凝,获得一个很好的分离效果,并被注入到离心脱水机的旋转中心,离心脱水机通过离心力把密度更高的物质从流体中分离出来,离心力使得污泥形成一个流动的环形物。分离作用发生在旋转的水圆拄圆锥简中,密度较大的颗粒附着在筒的内表面,}皮与筒旋转方向相同的旋转输送器螺旋以稳定的速度刮掉,并不停地流动到圆锥体,在圆锥体内的沉淀物以成块的形式排出转轴。形成空隙的液体存在干环的上半部分,并从相反方向的堰排出。如图2所示,离心脱水机由一个旋转的圆柱圆锥简(蓝色表示)和一个旋转的中心螺旋(深绿色表示)组成。絮凝污泥被供给至中心螺旋的内部,并从红色表示的部分排出。它聚集了转动的动力,并且被设计相对于筒壁的一个较高的速度。污泥在旋转的筒壁上沉淀,并被螺旋作用(红色箭头)推向至圆锥部分。在圆锥中污泥被脱水。图2离心脱水机结构液体环上部的澄清水通过溢流被排出(在金属謦建/水I业通角械伽』;,ff、,,}1#板上的收集水槽固定在圆柱部分的顶部,蓝色圆圈表示)。脱水后的泥块在圆锥部分的尾部形成(红色圆圈表示),被连续排出至外部的螺旋输送器。3.污泥的输送、存储与外送经过离心脱水机脱水分离出来的污泥由输送存储单元输送污泥并继续脱水后形成的泥饼。污泥输送存储单元由3根螺旋输送器和4条带输送机组成。如图3所示为污泥输送与存储。泥饼的处理也是污泥脱水系统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厂通过外送集中处理方式。根据原水的含泥量不同,所产生的泥饼量也有所不同。大约为每周90~200t。图3污泥的输送与存储4.污泥脱水系统的运行污泥脱水的运行系统如图4所示。在离心脱水机固定流量全速运行时,起动聚合物投加泵并开启稀释水阀门。图4离心脱水系统的运行注:标号④为污泥供给泵标号②为浊度分析仪.经过对水体脱泥后的水体进行浊度分析。当浊度过高时,表示离心脱水机需要进行反冲洗。逐渐起动污泥供给泵并根据污泥流量和需要处理量来调节聚合物投加泵流量,调整相对速度来实现扭矩值为恒量。中心螺旋与筒体同方向转动,螺旋比简体旋转地快,因此产生一个相对速度。当扭矩上升时,差速下.,(3RI~IIIII唷2014年第1O期、w.e喇x.COI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