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国际经验与未来前景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02 11:01:21
文档简介:
2《生态经济》第30卷第11期(2014年11月)EcologicalEconomy,Vol.30,No.11(November2014)海水淡化:国际经验与未来前景裴绍峰1,2,3,刘海月1,3,4,叶思源1,2,3,袁红明1,2,3,徐刚2,3,王丽莎5(1.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2.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和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4.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90;5.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据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海水淡化技术与相关产业在近些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世界上大约有150多个国家在不同程度地实施海水淡化技术,将海水淡化后当作饮用水或工农业用水。在很多国家,尤其是一些淡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已将海水淡化技术与产业作为水资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海水淡化技术与产业发展在国际社会日趋成熟,从整体上看,海水淡化技术与产业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但在发展中也有一些亟待破解的难题。国外海水淡化技术的发展历程国外海水淡化技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在欧洲冒险家寻找新大陆的过程中,为了解决航海用水问题,就用船上的火炉煮沸海水以制造淡水。加热海水产生水蒸气,冷却凝结就可得到纯水,这是日常生活的经验,也是海水淡化技术的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海水淡化技术是在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在“二战”结束之后,随着工农业及人口的快速增长,淡水的供应日益紧张,欧洲及中东的一些沿海城市严重缺水,人们才将眼光转向大海。最初用于海水淡化的是冻结法、蒸馏法,但到了60年代后,这些初级方法弊端明显:规模小及淡化度不够,无法适应饮用及工农业生产的需要。此后,渗析法、反渗透法、闪蒸法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反渗透、多级闪蒸及低温多效技术已占据主导地位,并进入了大规模的产业化阶段。按照国际海水淡化协会(IDA)的统计,目前全世界范围有海水淡化企业超过了1.7万家,至少有3亿人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淡化水来满足日常生活之需。在中东地区或北非、欧洲沿海城市,淡化水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在以色列,民众饮用水超过80%来自于淡化水,在2013年日产量已经达到了745万立方米,接近全球海水淡化总量的10%。近年来,国外的海水淡化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海水淡化产业的规模日益庞大,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反渗透(RO)、多级闪蒸(MSF)及低温多效(MED)这三项技术是当前海水淡化的主流技术,MSF技术目前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安全性比较高,可以大大提高单机造水能力,降低造水中的能源损耗,有效地提高传热的效率;MED技术最大的优点是节能,在美国、欧洲国家应用的比较普遍,而且对工艺材料要求不高,也能够提高单机的造水能力;RO技术发展也比较快,其最大的优点就是运行成本相对较低,能够降低反渗透膜的操作压力,提高反渗透系统的回收率,并且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国外除了技术发展迅速之外,在技术的装备上也日益大型化,当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运用MED技术建立的淡化工厂是阿联酋的塔维拉(Taweelah)海水淡化厂,装备了15套MED生产线,单机的日产量能够达到两万立方米。此外,这三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也在不断发展,RO属于膜技术,而MSF、MED则是热技术,2009年沙特利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6175,41240022);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1111023);海洋地质保障工程(GZH20120050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项目择优重点项目资助;青岛市市南区科技发展资金项目(2013-14-007-JY)作者简介:裴绍峰(1981~),男,山东聊城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学与海岸科学、海洋生态学、浮游植物生态学方向的研究;刘海月(1990~),女,山东枣庄人,硕士生,主要从事海洋生态学、浮游植物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方向的研究;叶思源(1963~),女,江西婺源人,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近海生态地球化学研究;袁红明(1973~),男,山东金乡人,在职博士生,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地球化学、海洋地质学方向的研究;徐刚(1984~),男,山东青岛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化学与海洋沉积学方向的研究;王丽莎(1981~),女,山东威海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海洋化学方向的研究。3《生态经济》第30卷第11期(2014年11月)EcologicalEconomy,Vol.30,No.11(November2014)从韩国斗山重工公司引进的热膜耦合技术(RO+MSF)建立了多重淡化工艺交叉的淡化工厂,日产量已经突破了108万立方米,热膜联产技术的优势是可以满足不同层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