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甲醛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02 12:06:51
文档简介:
2014年第24期资源与环境科技创新与应用饮用水中甲醛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何雪峰(遵义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贵州遵义563000)甲醛(HCHO,相对分子量30.03)为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无色可燃性液体,易溶于水、醇和醚,其质量分数为35~40%的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甲醛对人体的皮肤和黏膜具有刺激作用,进入人体后易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视网膜造成伤害,长期接触可致癌、致畸[1-2]。饮用水甲醛的主要污染源来所接触的输配水管、蓄水容器、供水设备和漆酚、环氧(酚醛)树脂为涂料、内衬等防护材料的溶出及环境水的污染[3]。研究饮用水中甲醛的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综合分析近年来饮用水中甲醛的分析方法。1光度法2001年段鸿莺等[4]在用铵盐、乙酰丙酮与甲醛反应产生的黄色物质可吸收紫外可见光,在激发下可发射荧光的性质,分别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及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影响黄色物质生成速度的各种因素,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甲醛的线性范围为0.4~1.0ug/mL,回收率在48%~89%之间。2009年梁艳等[5]在硫酸存在下甲醛催化溴酸钾氧化乙基橙,使其反应褪色,结合顺序注射进样技术,建立了顺序注射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甲醛的新方法。在0.01~15m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36,检出限为0.004mg/L。样品添加回收率在91.8%~99.0%之间。国家环保部2011年发布HJ601-2011[6]《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方法检出限为0.05mg/L,测定范围为0.20~3.20mg/L,r>0.999,添加回收率在80%~120%之间。2011年赵洋甬等[7]使用沸水浴加速显色反应,结合浊度补偿法缩短预处理时间的水中甲醛快速测方法。结果表明:稀释后在0~3.2mg/L范围内,该方法线性关系好,r=0.9999,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回收率达到96.8%,分析速度快,结果可靠等优点,可应用于甲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检测分析。2极谱法2007年解凤霞等[8]在酸性条件下,甲醛直接与苯肼作用,其反应产物在滴汞电极上Ep-0.76V(vs·SCE)处产生一个灵敏的二阶导数还原波,据此建立了用单扫示波极谱测定水中痕量甲醛的新方法,甲醛浓度在0.005~0.25mg/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r=0.9998,检出限为0.002mg/L。3色谱法2006年吴孟李等[9]采用自动静态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污水中甲醛的研究,在10.0mg/L之内线性良好,r>0.999,加标回收率在94.7%~104%之间,检出限为0.69ug/L。2011年曹巍等[10]采用DB-WAX毛细色谱柱,直接进样,以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用气相色谱法对地表水中的甲醛进行分析。甲醛浓度在0.05~1.20mg/L的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较好的线性关系,r=0.9992,检出限约为0.0005mg/L,加标回收率可达90.0%。2013年叶坚等[11]采用二硝基苯朋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水中微量甲醛的方法。甲醛在0~8.0ug/mL浓度范围内,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r=0.9997,相对标准偏差为0.5%~2.4%,加标回收率为97.6%~99.3%,方法最低检出浓度分别为0.002mg/L。4结束语目前地表水标准甲醛采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该方法简单易行,但随着对环境监测的要求越来越高,色谱法具有更低的检出限,是未来饮用水中甲醛技术研究的重点方向,也是标准的发展方向。参考文献[1]姚丽君.毛细柱气相色谱法检测水产品中的甲醛[J].化学分析计量,2009,18(4).[2]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565-568.[3]马志东,郭忠,张文德.饮用水中痕量甲醛的单扫示波极谱快速测定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20(3).[4]段鸿莺,王建林,向国强,等.荧光光度法快速测定水溶液中甲醛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5(2).[5]梁艳,赵艳伟,李立华,等.顺序注射动力学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水中甲醛含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5);[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保部标准.水质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HJ601-2011.[7]赵洋甬,潘双叶,王开,等.水中甲醛快速测定法[J].福建分析测试,2011(02).[8]谢凤霞,赵春宝,陈立诚,等.KBrO3-溴酚蓝体系催化光度法测定微量甲醛[J].分析试验室,2007,26(8).[9]吴孟李,范坤,聂锦凤,等.自动静态顶空-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污水中甲醛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16(3);[10]曹巍,刘艳雄,万阳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