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饮水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
- 海之魂
-
1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07 10:07:06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90.95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http://www.jeesci.tomE—mail:editor@jeesci.corn地下水饮水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荆秀艳L,杨红斌。,王文科。,曹玉清1.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2.陕西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543.长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4.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长春130026摘要:提高饮水质量,保证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饮水安全评价是制定水安全保障体系和进行水安全决策的前提和依据。目前,由于饮水安全涉及水质、水量及饮水工程各个方面,难以通过单一指标来反映饮水安全的程。因此如何科学选定项目评价方法并切实指导工程建设实践,已经成为水利研究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以银川平原为例,通过水文地质调查,从水源与人类健康角度,考虑地下水质、水量和地质防护性,构建了适合银川平原特点的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迭置指数等评价方法,开展了地下水饮水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山前洪积1顷斜平原,地下水盖层厚度大,埋藏深,大于5m,水质相对较好,矿化度小0.5g·L,但水量补给有限,开发过程有必要控制开采量;河湖积平原二级阶地大部分地区,水位埋藏浅,小于1m,蒸发作用强烈,水质及地表防护性能较差,锰、硬度、可溶解性固体、硫酸盐等指标均已超过三类水质标准,水资源可用作农田灌溉或通过改水措施等再利用,同时应防止三废排人;河湖积平原二级阶地北部、一级阶地及黄河东岸为地下水排泄、污水聚集或原生环境氟、硫酸根等元素高含量区域,水质极差,在该区域内应加强沟渠等排水设施的管理,控制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必要时应采取去氟去盐等改水措施。关键词:银川平原;饮水安全;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X8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906(2015)01—0090—06DoI:10.16258~.cnki.1674-5906.2015.01.014引用格式:荆秀艳,杨红斌,王文科,曹玉清.地下水饮水安全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5,24(1):90-95.JINGXiuyan,YANGHongbin,WANGWenke,CAOYuqing.IndexSystemMethodsandSafetyEvaluationonGroundwaterforDrinking[J].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15,24(1):90—95.饮水安全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韩冰等,2006)。我国高氟、高砷、苦咸、污染等水质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水量不足、取水不便等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地下水作为饮水工程中的重要水源之一,如何结合有关技术规范和要求对各地方地下水饮水安全进行评价且用以指导安全供给已是当务之急。目前饮水安全评价研究主要针对环境污染物(生物、化学、物理)对水质影响与人类健康效应的风险评价(朱延美等,2004;王硕等,2009;李晓玲等,2013;Voutchkova等,2014;Stroheker等,2014;Wang等,2014),WHO、EC、USEPA分别制定了《生活饮用水水质准则》《生活饮用水水质指令》《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等相关规范标准(曾光明和黄瑾辉,2003;张岚等,2007;甘日华,2007;Dieter,2014)。陈敏建等(2007)、王丽萍等(2008)对具体地区进行评价,周振民和周玉珠(2013)、刘生宝等(2010)从供水角度出发,以2004年水利部和卫生部制订的《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为参照,考虑了水质、水量及供水等3个方面指标,开展了饮水安全评价;王丽红(2008)、师红霞等(2014)考虑地下水脆弱性与生态环境因素进行了水源地饮水安全评价,这些评价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但由于各地方地质、气侯、人类活动以及经济发展等存在较大差异,用固定或参照的评价方法很难突出地方特点,并合理全面地反映饮水安全程度,因此有必要结合区域的特点提出适合的评价方法。银川平原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带,具有上千年灌溉历史,水质性缺水尤为突出,近年来,国家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大部分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关于饮水安全评价方面,鲜有文献报道。本文在野外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参照水利部和卫生部制订的《农村饮水安全卫生评价指标体系》要求,结合银川平原具体条件,从水质、水量及地质环境3个方面建立了饮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3JQ5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2220);陕西省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2014HB009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