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类加工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_潘夏玲
- 污水处理护水清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09 21:54:42
文档简介: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第5期摘要:介绍了某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程的废水特性、工艺流程、处理效果和经济分析等。采用物化预处理-气浮-厌氧-缺氧-好氧-折点氧化深度处理-砂滤工艺,污染物COD、SS、氨氮和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74.29%,78.57%,89.47%和87.15%,出水稳定达标。关键词:肉类加工废水;MBBR反应器;A2/O工艺引言肉类加工生产废水是一种高浓度有机废水,是我国最大的有机污染源之一。该类废水有机物浓度高、油脂高,杂质和悬浮物多[1],处理难度较大。该类废水若不经处理直排,将对地表和地下水及人们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有不少对该类废水的研究。孙波[1]等对肉类加工废水的来源、危害及常用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陈国美[2]等研究了多种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艺,如旋流混凝工艺[2]、改良ABR-A/O工艺[3]等。但由于肉类加工废水的水质受加工对象、生产工艺和设备水平等影响,水质变动较大,不同厂家废水水质有较大不同。本文以某食品公司肉类加工生产废水为例,对该肉类加工废水处理工程设计进行介绍,为相似水质的同类废水处理提供参考。1工程概况该食品公司肉类加工废水产生量约450m3/d,设计出水达到《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1.1设计规模本工程设计处理规模450t/d,按24h连续运行设计,即18.75t/h。1.2设计进出水水质通过对废水水样的检测,确定本工程废水进水水质情况如表1。处理后出水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一级排放标准,具体见表1。表1进出水水质表(单位:mgl/L,pH除外)2处理工艺2.1工艺确定肉类加工废水有机物浓度高,可生化性好,一般采用组合生化工艺处理,如预处理+脉冲式厌氧滤池+CASS工艺[4]。结合本工程废水特点,确定处理工艺为:物化预处理-气浮-厌氧-缺氧-好氧-折点氧化深度处理-砂滤工艺,好氧段采用MBBR工艺,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图1工艺流程图2.2工艺流程说明(1)废水先进入格栅集水井,把垃圾隔除后提升至沉砂池,隔油池预处理后流到调节池;(2)提升到气浮池,pH调到7~8,投加PAC、PAM,充分混合反应后进入气浮接触区固液分离,底部清水经集水管进入清水区后流入生化系统,上部悬浮污泥层由刮泥机刮至尾端集泥槽,再抽至污泥浓缩池;(3)提升到厌氧池,在厌氧菌作用下把大分子有机物转化为小分子有机物,并去除一部分有机物;(4)厌氧池出水至缺氧池进行反硝化去除氨氮,后流到MB-BR池进行充分好氧处理,利用生物膜上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将废水中以有机物为主的污染物彻底去除;MBBR池部分回流到缺氧池;(5)好氧出水进沉淀池泥水分离后再到折点氧化池反应,去除剩余氨氮;(6)折点氧化反应后流到pH调整池调节pH后到砂滤罐过滤,最后达标排放,沉淀污泥部分回流至生化系统,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7)浓缩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后外运,分离水回调节池再处理。3主要处理单元(1)格栅集水井。1座,钢砼结构,尺寸2.5m×2.5m×4.5m。配不锈钢机械格栅和液位计装置各1套,提升泵2台。(2)沉砂池。1座,钢砼结构,尺寸3.0m×2.0m×4.5m。(3)隔油池。1座,钢砼结构,尺寸5.0m×2.0m×4.5m。(4)调节池。1座,钢砼结构,尺寸8.25m×2.6m×4.5m。(5)溶气气浮装置。1套。主要设备为气浮机,规格为18.75t/h。配套在线pH检测仪1套;搅拌机1台,功率0.75kW;提升泵2台,流量20m3/h,扬程16m,功率2.2kW;排泥泵1台,流量20m3/h,扬程16m,功率2.2kW。(6)厌氧池。1座。钢砼结构,尺寸5.1m×4.65m×5.5m。有机肉类加工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潘夏玲郑志彬(广东省轻纺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下转第105页)102DOI:10.16317/j.cnki.12-1377/x.2018.05.080《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年第5期3.3建筑材料利用将污泥转化为建筑材料,就是要将污泥通过脱水、焚烧,使之变为建筑中用到的水泥、砖砾等。此种方式可使得污泥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也不需要将污泥进行填埋处理,这对环境就不会造成破坏。结语随着我们国家不断进行的城市化发展,各个城市当中的污水处理厂不论是在处理工艺方面还是在处理规模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当前我国污水处理厂在污泥处理工作方面的表现还存在较大进步空间。参考文献[1]张辰,王逸贤,谭学军,王磊,李春鞠.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稳定标准研究[J].给水排水,2017(09):34-34.[2]李春鹏.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臭氧破解的实验研究[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08):23-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