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法)处理啤酒生产废水
- 帅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0 13:33:53
文档简介:
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法)处理啤酒生产废水李峥吴效东程鸣陈顺庆王巧华(安徽省黄山市环境监测站黄山245041)(黄山市休宁县环保局黄山245400)摘要通过黄山市某啤酒厂的工艺流程和工艺特点,介绍了利用CASS工艺处理啤酒生产废水特点以及运行情况,并得出CASS法具有投资少、处理成本低、运行简便、适应性强、可确保达标排放的结论。关键词:CASS,啤酒废水AbstracrThetechnnics、characteristicandrunningstatusinthetreatmentofthebeerwastewaterbyusingCASSprocessareintroduced.Keywords:CASSbeerwastewater1引言啤酒生产废水主要含糖类、酸类等有机物,属中等浓度的食品工业废水,进入水体要消耗大量溶解氧,对水体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必须经处理达标后才能外排。2.处理工艺2.1工艺流程黄山市某啤酒厂的生产能力为3万t/年,生产废水来自糖化、发醇、灌装三个车间,生产高峰期排水量为1200t/d,生产废水排放无规律性,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废水中CODcr=800mg/L~1500mg/L、BOD5=500mg/L~1000mg/L、pH=5~10、SS=150mg/L~500mg/L。浙江省环科院根据该厂废水的特点,采用了以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yclicAct-ivatedSludgeSystem,简称CASS法)为主处理工艺进行处理。工艺流程图见图1.图一工艺流程图2.2工艺简介废水经格栅除去大块杂质,再经旋转筛去除大部分悬浮物后,自流入均质调节降解法,均质调节降解池内设悬浮式曝气机1台,均衡水质,防止沉淀,并可去除部分有机物。废水经潜水泵提升至CASS池,CASS池分为接触、水解、曝气三个区,废水进入CASS池,先和内有循环的污泥接触吸付,进入水解区,对有机物进行水解和酸化(简称水解),使大分子的有机物降解为易被氧化的小分子有机物后,并使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在此区得到反硝化,进行生物脱氨,然后进入曝气区,进行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处理,通过进水、曝气、静置沉淀、滗水四个步骤,使废水达标外排。2.3工艺特点CASS工艺作为SBR处理技术的优化和改进,具有许多活性污泥法和SBR法不具备的优越性。)39)循环式活性污泥法(CASS法)处理啤酒生产废水李峥吴效东程鸣陈顺庆王巧华(1)增加了污泥回流系统,设置了首选择区,在进水时与回流污泥充分混合接触,耐冲击能力强;(2)设置了水解区,微生物种群丰富,可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并节省曝气时间,降低处理成本;(3)可使污泥处在不同状态,使丝状菌不能过废繁殖,避免了污泥膨胀;(4)省去了二沉池及有关设备,减少占地面积,降低投资费用;(5)污泥龄长,沉降性好,外排污泥少;(6)采用全程序管理系统及可调编程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控制,自动化程度高,使用操作简便。3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均质调节降解池:地下式结构,内置浮筒式曝气机,V总=420m3。CASS池:半地下式结构,选择区及水解区V总=320m3,内置弹性填料250m3,曝气区分为二格,V总=840m3@2=1680m3,V有效=V总@90%,内置ZH管式可变微孔曝气器1000m。出水系统:选用ZHB-200型滗水器2套,流量为200m3/h。污泥浓缩池:半地下式结构,V总=120m3。其它设备和构筑:还有自动控制系统、风机、潜水泵、内循环泵、电磁流量计、旋转筛、污泥干化池、格栅井、风机房、化验及控制室等。4运行情况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整个处理设施区投资140万元,设备安装完毕加入活性污泥,少量硫酸亚铁及活性炭,经过半个月的调试,出水CODcr<100mg/L。投入正式运行时,每一周期处理200t水,其中进水2.5h,在进水lh后开始曝气,曝气3h,静置沉淀1h,排水1h,一周期耗时6h,由于曝气区分为两格,两边可同时进行运行,每天可处理废水1600t,CASS池的BOD5容积负荷约为0.5kg/m3#d,吨水处理耗电量为0.6kw#h。5监测结果该废水处理设施于2001年4月通过验收监测,共测三天,每天选测两个周期,监测结果及排放标准(GB8978-1996第一时间段一级标准)见表1。表1监测结果及相应排放标准项目pHSS(mg/L)CODcr(mg/L)BOD5(mg/L)前后前后前后前后监测数据4.9~10.957.54~8.3777~101823~49656~147533~74450~101210~20排放标准6~9[70[100[306结论CASS法作为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工艺,用于处理啤酒生产废水具有投资少,处理成本低,运行简便,适应性强,效果好,可确保处理后废水稳定达标排放。)40)辽宁城乡环境科技第22卷第4期2002年8月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