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系统在生态住宅小区中的应用_刘豪
- 安之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2 21:41:07
文档简介:
一、引言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建设部颁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中,要求生态住宅在能源、水、气、光、热环境以及绿化、废弃物处理、建筑材料等八个系统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现今,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水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是当前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在传统的用水习惯和以往的住区建设中,对水的利用存在以下问题:(1)误将清洁水用于工业、洗车、浇洒道路、绿地灌溉、清洗路面、消防、景观用水等,造成大量清洁用水的浪费;(2)住区的给水与排水系统均是线性的,只考虑引进清洁水,用后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没有考虑对水资源进行循环利用;(3)住区没有雨水收集系统,其雨水基本上都是通过路面或沟渠流入附近的河流或湖泊,或是渗入地下,造成了大量天然水资源的浪费;(4)住区污水处理工艺基本呈现管理复杂、能耗高、机械噪声大、环境效益不好等特点;(5)住区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建于地上,景观和环境效益较差,占地面积大。因此,如何使住区水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变废为宝,寻求住区水环境生态化与景观绿化于一体的循环系统是现今人们讨论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问题进行探讨。二、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及基本特点有关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有许多不同观点,但其基本点相同,即减少对环境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创建健康、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所谓生态住宅小区是指规划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环境清洁、优美、健康、舒适和适用的新型住区。它包括自然基础设施(水、土地、气候、自然能、生物)、生态代谢设施(水、电、气、热、废弃物)、人工设施(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及人类生态服务体系(教育、医疗、保健、休闲、劳作、交流、物业管理)等四部分,各部分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经济、人文等过程及相互关系耦合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人居生态系统[1~3]。它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技术为支撑、绿色环境为标志的“三绿”住区,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只强调高绿化率的住区,而是一全方位的生态工程,从住宅设计、建筑使用到废弃物处理等各阶段均体现保护环境及高效利用资源的要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居住环境健康舒适、适用的新型住区。生态住宅小区呈现以下基本特征:一是“以人为本”,强调住宅小区人的健康舒适感;二是如何尽可能少的利用资源和减少污染物质的排放量,强调自然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寻求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使住宅与环境有机结合。三是“三节”,即“节能、节水、节地”。三、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循环系统设计在传统用水习惯和住宅小区建设中,基本不考虑供水污染、清洁用水、雨水利用、污水处理回用等。但在生态住宅小区建设中,提倡节水和水的循环利用,要求水环境系统的综合效益达到最优,即要求水的循环利用人工湿地系统在生态住宅小区中的应用刘豪(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通过对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分析,并就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循环系统中给水排水、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污水循环、景观系统进行研究,得出将人工湿地系统应用于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中是适宜的,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关键词]人工湿地系统;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中图分类号]S7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143(2010)06-0075-04[收稿日期]2010-5-2[作者简介]刘豪(1982-),男,硕士,工作单位: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研究方向:水污染控制。2010年6月农家之友NO.6,2010(总第302期)NONGJIAZHIYOU(cumulatively,No.)75--率最大和污水排放量最小,实现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在进行水环境生态化循环系统设计中,需遵循“3R”原则,即Reduce(减少)原则、Reuse(回用)原则、Recycle(循环)原则,强调节约、回收、循环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水排放量和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实现水资源可持续。水环境生态化循环利用系统主要由给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景观用水、污水处理等子系统组成。其中给排水系统、污水处理系统是水环境生态化循环系统的核心。(一)给排水系统给排水系统可从工程和生态两个角度考虑。在传统住宅小区建设中,均只从工程角度考虑给排水。只考虑引进清洁水,用后污水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周围水体,让城市或附近水体承担污水,而不考虑节水、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及控制水污染。但对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循环系统而言,不仅要考虑引进清洁水,还要求污废水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提高污水的循环利用率。因此,在住宅小区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应把传统给排水系统流程“供水—用户—排放—城市污水管网或附近水体”的线性系统改为“供水—排放—存储—处理—回用”循环系统,增加存储和处理设施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