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6 10:22:22
文档简介:
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与进展孙娟(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资源学院江苏南京210089)微污染水源水由于受到了氨氮等化学物质的污染而受到广泛关注,如何实现对这一水源的有效处理以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已成为当前相关研究领域所关注的焦点。从国内水厂传统的工艺技术看,其无法实现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有效处理,在该研究领域研究人士的不断努力下,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实现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基于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展开了探讨,进而为实现这一技术的落实与发展奠定基础。l当前中国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1.1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1.1.1膜过滤技术这一深入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对微污染水源的高效处理,其构成为:超滤、微滤以及纳滤等技术,通过这一深度处理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处理掉水源的色、味以及细菌等,进而实现对微污染水源的有效处理,确保这一水源水的质量与安全。通过现有的研究表明膜过滤处理技术能够使处理后的水源水达到国家的相关标准,同时能够去除水中的大部分杂质与细菌。基于这一处理技术的重要作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领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且使得这一技术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1.1.2臭氧氧化技术这一技术是基于臭氧的氧化能力来实现对水中土霉昧以及可溶性有机物的处理,该技术能够将水体中的细菌进行清除,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水体的整体质量。理论上讲,使用臭氧能够将水质中所包含的有机物进行迅速处理,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加入活性炭这一物质来提高对有机物的吸附能力。将二者相结合来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先以臭氧技术将有机物的分子缩小,然后在使用活性炭将有机物进行吸附处理,在此过程中,使用二者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对水质的进一步净化处理,还能以臭氧的分解能力来提升活性炭的吸附能力。1.1.3光催化氧化技术这一技术是以太阳光线中的紫外线来实现对污染水源的净化处理,在此过程中,其能够将水中有毒害的物质转化成水等物质。当前,这一技术在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得到实践应用。其研究与发展的趋势为:(1)要实现对光催化剂的合理选用,进而在规避这一技术应用风险的基础上,提高其反应的效率;(2)要结合水体的实际状况来明确相应的处理方式,并进一步加大对反应器的研发,进而为实现这一技术的落实奠定基础;(3)要实现相关技术的进一步优化组合,以确保提高这一深度处理技术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1.2新型处理技术1.2.1膜到生物膜到反应器这一处理技术能够将地下或者地表污水中的重度金属进行清除;且不会对相应处理水源造成二度污染,同时这一技术已经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并被应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表明:这一新型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有效处理,其在应用的过程中能够将化合物类的污染物进行还原处理,进而就使得相应处理技术的研究有了发展的方向。1.2.2膜到生物反应器这一处理技术将膜分离技术和生物处理单元相融合,进而以膜分离的形式来取代传统的固液态形式下的分离装置。使用这一技术能够将微污染水源中所含有的微生物进行隔离处置,这样就将水流进行了颗粒物除污处理,且这一技术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处理,还能够降低占地面积,进而在提高水质的基础上,为实现这一技术的推广性使用奠定了基础。从目前这一技术的实践看,其已经被应用在水库等污水处理技术上。1.2.3其他技术当前,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实现对微污染水源的处理已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同时国内在该技术上的研究实现了进一步的深入,很多新型的处理技术也相继的诞生,并为实现对微污染水源水的有效处理奠定了基础。2中国为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展望当前,面对严重的水污染问题,传统的处理技术已经无法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处理,这不仅无法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受到了威胁。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在实践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并且相应的技术也十分的成熟,但却无法实现对污水的高质量处理。因此,将新型的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到微污染水源水的处理之中,将是这一技术领域研究与发展的“大势所趋”。3结语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当前微污染水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分别阐述了深度处理技术、新型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这一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进而为实现对微污染水源的高效处理奠定基础。只有不断的加大该研究领域的研究力度,才能够为实现对水资源的净化奠定基础,进而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性,并实现对自然环境的进一步保护。参考文献[1】干钢,陈丽雅,等.海岛一体化制水装置研究与应用示范[J].水处理技术,2010,4(09):118~121.[2】李星,芦澍,杨艳玲,等.粉末活性炭——超滤工艺处理微污染水中试研究[J】_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40(04):598—602.【3]杜黄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