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煤化工企业VOCs治理技术进展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6 14:36:49
文档简介:
广东化工2019年第8期·164·www.gdchem.com第46卷总第394期VOCs污染物具有排放点多、气量小、组分复杂、布置分散、浓度低等特点,这对VOCs的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催化燃烧优点是:(1)起燃温度低、能耗低;(2)处理效率高,无二次污染;但因催化剂的存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国石油大港石化公司生产过程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主要为苯储罐、废水处理系统和酸性水汽提装置逸散的气体。主要采用活性炭吸附技术、吸收技术与生物处理技术相结合来治理。在使企业满足现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的同时,改善了周边大气环境质量。目前区内宁夏石化分公司已率先开始启动VOCs综合整治工作。已完成污染点排查、LDAR泄漏检测与修复工作,使用的治理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吸收技术及膜分离技术等。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宁夏宝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目前正在进行污染点排查工作,治理工作还未开展;宁夏恒友化工有限公司目前还未开展VOCs治理工作。其他区内中小型煤化工企业均未开展VOCs治理工作。因此目前区内煤化工企业的VOCs综合整治工作尚无可参考的方案及依据。随着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宁夏煤化工企业对VOCs的治理已经迫在眉睫。研究出一套适合煤化工企业最优的VOCs治理方案,将为宁夏煤化工企业开展此项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通过对国内外治理VOCs不同方法的比较,分析对比国内外石油化工行业VOCs治理技术以及治理效果,结合宁夏某化工企业的现场VOCs排放的实际情况。首先优化生产从源头减排,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VOCs回收利用,并优先在生产系统内回用。以宁夏某化工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现场VOCs排放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需成立项目组,负责工作分工、进度总体控制、平台维护等工作;LDAR组负责设备动静密封点排查、挂牌、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密封点检测及复检等现场工作;核算组负责排放源的排查、资料收集、统计核算、合规性检查;对于检查发现泄漏的动静密封点,由企业负责组织维修,维修后LDAR组进行复检。第一步,首先请LDAR组进行设备动静密封点的排查,形成LDAR普查表,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修复与检测,并做好信息采集、密封点检测工作;第二步,请核算组对甲醇工艺VOCs排污点进行排查,排放源合规性检查,列出排放源,对排放源进行检测,提出减排控制措施;最后开会共同讨论确定最优工艺方案,提出减排建议,最终提出一套适合宁夏煤化工企业煤制甲醇生产工艺的VOCs治理方案。项目研究成果将为宁东煤化工企业的VOCs治理提出重要的参考建议。针对宁夏区域支柱产业,在其中一家煤化工企业进行效果实施,旨在为宁夏煤化工产业的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提出合理性建议,此研究具体分以下几步进行实施:(1)对国外石化企业VOCs治理模式查阅文献资料;(2)对宁夏石化公司、宁夏宝丰能源集团、宁夏恒友化工有限公司VOCs治理现状进行调研,具体针对甲醇生产工段VOCs治理情况进行调研;(3)对比分析,形成宁夏煤化工企业甲醇生产工段VOCs治理方案。(4)请专家及煤化工企业对方案进行效果评价,修正方案。化工企业VOCs综合治理工作执行的标准和规范有:(1)《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38)(2)《泄漏和敞开液面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技术导则》(HJ733-2014)(3)《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4)《水质总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红散红外吸收法》(HJ501)煤化工企业VOCs综合整治工作所需附表如下:附表与检测技术导则对比分析序号条目标准要求本项目情况是否相符1仪器和设备(1)仪器可以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光离子化检测器和红外吸收检测器。(2)仪器的量程应能满足相关控制标准中的标准浓度限值的测定要求。本项目常规检测点采用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仪器名称为TVA-2020C,难险检点采用红外检测器进行检测。仪器线性相关范围为1.0~30000ppm,采样流量1L/min。采样探头为5mm。检测仪器及手操器均具有防爆安全认证。是2检测基本要求(1)仪器的响应时间不超过30s。(2)采样点位置应满足标准4.2要求。(3)移动速度应小于10cm/s。通入10000ppm甲烷,响应时间小于3.5s。采样点位置按照规定位置取样,检测过程移动速度约3cm/s是3安全防护要求(1)进入现场的人员配带劳动保护用品并正确使用。(2)检测前对检测现场所有的潜在危险进行评估判断。劳保统一齐全并使用;每套装置当天检测前都进行装置安全教育,辨识危险源;检测过程携带风速仪,在上风向进行检测。是4较高位置采用加长探头采用加长杆操作是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赵志伟.冷凝法油气回收技术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江苏:东南人学.2010.[2]张林,陈欢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