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例
- 帅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7 11:13:59
文档简介:
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例高浓度制药废水处理工程实例更新时间:2010-06-2916:28来源:给水排水作者:裴刚阅读:1613网友评论0条摘要摘要:某医药化工厂生产废水pH低﹑CODCr高﹑成分复杂,采用一级气浮—兼氧—MBBR—SBR—二级气浮出水工艺对其进行处理。工程实践表明,出水CODCr<400mg/L,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要求。MBBR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关键词关键词:制药废水MBBR工艺SBR工艺兼氧组合气浮1工程概况工程概况浙江仙居县某制药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皮质激素、性激素、孕激素,同时还生产肌松类等产品,生产废水水量为1950m3/d,具有pH低、CODCr高、成分复杂等特点,根据来源和水质主要为高浓度废水、发酵废水、浓废水和低浓度废水,此外还有少量含铬镍废水和四氢芙萘废水(四氢芙萘废水可经蒸发回收)。通过试验及前期调研水质特点,拟采用一级气浮—兼氧—MBBR—SBR—斜管沉池—二级气浮工艺对其进行处理,要求出水CODCr<400mg/L,达到《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9)要求,车间废水类别及其水量水质见表1,工艺流程见图1,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见表2。表1车间废水类别及其水量水质图1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表2主要构筑物及设备参数2工艺特点工艺特点(1)车间废水源头做细致分类,有效控制,能直接回收的直接回收,不能直接回收的,则采取有效物化预处理,可有效截留重金属、苯等有毒化合物。(2)各股高浓度废水收集后经液碱调节至pH7~8.5,再入一级气浮池,CODCr去除效果明显。(3)兼氧池将大分子或难以生物降解的化合物水解为易于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不仅于此,在控制好MLSS、DO及污泥回流比时,可发挥其高效去除有机物及NH3-N等功效,能有效减少高浓度废水对后续好氧生物的抑制作用,增强其处理效果。(4)MBBR具有负荷大、效率高、污泥龄长、剩余污泥量少、无污泥膨胀等特点。相同负荷,即1.2kgCODCr/(m3·d)、0.12kgNH3-N/(m3·d)时,MBBR的CODCr平均去除率为90.9%,NH3-N去除率为52.1%[1]。在中低温下(7~22℃),MBBR池DO控制在2~3mg/L,MLSS为2~3g/L,填料上附着生长的生物膜量为600~1200mg/L,系统的硝化速率可保持在0.025kgNH3-N/(kgDS·d),比传统活性污泥法好;当水温低于10℃时,生物硝化和反硝化效果均明显降低;不同的温度条件下,化学生物除磷的贡献率也有所差异[2]。(5)本工程MBBR池为改良型工艺,把MSBR分成并列2组,每组都与SBR串联。MBBR池内按池容30%投入填料,增大废水接触表面积,大大提高了MBBR池的容积负荷,更有效地发挥其高效降解有机物的能力。3调试及实际运行情况调试及实际运行情况该工程于2007年11月27日顺利通过环保验收,正式满负荷处理生产废水。调试期间采用仙居县市政污水处理厂脱水后的剩余污泥(污泥含水率80%)接种,种泥稀释后由污泥泵提升至好氧池和兼氧池,投入接种污泥120t。接种前好氧、兼氧池分别注50%自来水,50%生产废水;再分别投入菌种,闷曝3d左右。开始调试时,系统间歇进水间歇换水,并适当补充相应营养物质,处理水量控制在600~700m3/d(按设计处理量30%进水)。好氧池间歇曝气换水,尤其初期培菌DO的严格控制,好氧池内循环随工艺运行逐日调整,同时亦兼顾回流至兼氧池的回流比调整;斜管沉淀池污泥起始阶段全部回流至兼氧池;开始阶段为防止兼氧池DO偏高,宜采用间歇曝气,加以内设浮筒搅拌机辅助搅拌效果,一方面控制DO在0.2~0.5mg/L,另一面防止大量污泥沉积,发挥其悬浮高效降解功效。当运行至兼氧池出水CODCr去除率>30%,好氧池CODCr去除率>60%时,整体生化系统可以适当按20%的幅度逐渐增加水量,并适当增加回流比;当日处理量达到设计值的50%,系统由间歇进水改为小水量连续进水,按相同幅度逐渐加大进水量直至设计规模。当系统调试至3个月后,兼氧池内的兼氧菌培养驯化成熟,处理效果明显提高。在均质池进水CODCr6856mg/L、NH3-N150mg/L时,系统兼氧段对CODCr及NH3-N的去除率达50%以上,好氧段对CODCr及NH3-N的去除率为70%左右。表3为系统稳定运行后各单元的处理效果。表3系统对废水的处理效果4小结小结(1)工程采用一级气浮—兼氧—MBBR—SBR—二级气浮工艺,既提高了高浓度废水的可生化性,提高了其有机物降解能力,又有两级生化系统以及二级组合气浮出水作保证。系统从投产运行至今一年多来,一直稳定运行,出水满足《污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水质标准》(CJ3082—199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