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污托邦&污水处理资料共享平台!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 >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7 11:47:40

还剩... 页未读,继续阅读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 ...

下载券 0 个,已有0人购买

免费阅读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

下载券 1 个,已有0人下载

付费下载
文档简介:

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太湖水环境富营养化现状分析及治理建议更新时间:2009-12-0714:35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作者:乔汉林,张凯,方菲菲,李文琳阅读:1385网友评论0条太湖地区位于东经119°21′-122°00′,北纬30°19′-32°00′,由上海市、江苏苏南地区与浙江杭嘉湖地区组成。太湖水是沿湖居民的生命之水,其中苏州和无锡的生活、生产用水中80.0%取自于太湖。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在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过程中,太湖污染日益严重。2007年无锡太湖蓝藻大爆发,再一次将人们的眼光聚焦在了太湖。为了更好地了解近些年来无锡太湖的水环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对无锡太湖21个监测点近4年来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初步探讨了无锡太湖水环境演变特征。1数据来源和水环境参数本文数据主要来自2003~2006年太湖21个监测点的监测数据。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的水环境参数有:水温(t)、透明度(SD)、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Chl.a)、化学耗氧量(CODMn)。2结果与分析2.1太湖水环境指标的变化特征太湖月水温最高出现在8月份,平均为32.2℃,最低水温出现在1月,平均为4.3℃。水体透明度成逐年降低的趋势,2003年水体透明度平均值为0.35,到2006年则降为0.25(如图1b所示)。由此可推知,无锡太湖水体中的悬浮物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总氮的变化趋势如图1a所示,整体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由图2可以看出太湖水体总氮浓度峰值在春季3月份,此后便稳步下降,到8-9月达到年最低值。无锡太湖水体CODMn的年际变化如图1a所示,在2005年出现一个峰值后,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其年内变化不明显,在年均值上下来回浮动。由图1b可知,Chl.a(叶绿素)的变化也是呈整体逐年增多的趋势。而通过对Chl.a近四年来的变化分析可知,Chl.a年内峰值主要出现在温度较高的5-9月份。由此可见,Chl.a浓度与营养盐浓度及温度呈正相关关系。TP的2003-2006年年均值变化趋势如图1b所示,亦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无锡太湖水体TP的浓度相对较低,2003-2006年的年均值均小于0.1mg/L。2.2太湖水质综合评价为综合反映无锡太湖水质状况,选取综合营养指数(TLI)作为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参考湖泊营养状态分级,对无锡太湖2003-2006年每年的整体营养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无锡太湖目前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程度呈逐年增高趋势(见图3),其中大浦口、沙塘港、百渎口、闾江口、犊山口、五里湖心和椒山等监测点位已接近重度富营养状态。如图4所示,极值点均出现在太湖流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无锡片区,特别是太湖无锡片区犊山口污染相对严重。3太湖水质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1)入湖污染物量大。近10多年来,随着区域内的人口急剧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河网水系水质不同程度出现下降;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几乎未经处理便排入湖体,造成湖区水质恶化和富营养化,尤其在北部、东北部湖域最为严重。(2)底泥的释放、再悬浮和溶出是湖水污染的极重要原因。底泥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释放,使湖泊营养物的内负荷增加,水体富营养化进一步加剧。作为浅水湖泊,太湖平均水深1.8m,表底层不断循环,养分带到表层促进了藻类生长。在夏季可能出现短期分层现象,底层有机质分解,导致溶解氧迅速消耗,促进沉积物中P的释放。分层现象过后,这些物质迁移至表层,促使表层藻类生长。(3)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太湖平原是外高、内低的碟形洼地,地表径流自四周河道汇集入湖,养分易聚集;换水周期较长,丰水年251天,平水年492天,枯水年更长。湖水流速0.2~6.0cm/s,湖水更新自净能力差,且多数出水口受堵,湖中养分易进难出,在湖中滞留时间过长,尤其枯水期养分在湖中大量积累,为春末夏初藻类生长提供了充足营养。岸线曲折,湖东、北部形成众多湖湾,如梅梁湖。(4)水产养殖加剧水体污染。由于围湖造地,建设大规模水产养殖场,湖面大量缩减,净化能力下降,而且大量的鱼池肥水及污泥未经处理进入湖体,加剧了太湖的水质恶化。4太湖富营养化的防治建议一是对流域水资源和水环境进行统一规划,科学核定流域水域纳污能力、允许排污总量及其时空分布,并在建立与地方省(直辖市)协调机制的基础上,完成允许排污总量分配,审查排污口设置,确定省界交接水质标准;二是推进流域管理的法制化进程,重点放在水功能区划制度、引水水源地保护区制度、取水排污总量控制制度、取水排污许可制度、水资源与水环境有偿使用制度等;三是加强流域水环境与水生态状况的监测,建立流域水环境与生态科学评估体系,特别是行政区断面交接水质的监测以及区域排污和取用水宏观管理,以明晰水环境污染责任;四是完善促进流域水循环的工程总体布局,加强流域水资源的统一

  • 6004

    文档
  • 2203.25

    金币
Ta的主页 发私信

6004篇文档

评论

发表评论
< /4 > 付费下载 下载券 1 个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污托邦&污水处理资料共享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35071号-2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