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膜的原理--雾霾的成因对策等
- 海之魂
-
7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7 12:10:18
文档简介:
生物膜生物膜的原理和举例的原理和举例生物膜法的原理示意图如下所示1)原理:1、生物膜的结构:污水与滤料或某种载体流动接触,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后者的表面将会为一种膜状污泥——生物膜所覆盖。生物膜是亲水物质,污水不断在其表面更新,在其外侧总是存在一层附着水层,生物膜是微生物高度密集的物质,在其表面和内部生长繁殖着大量各类微生物和微型动物,形成有机污染物-细菌-原生(后生)动物食物链。生物膜形成和成熟后,由于微生物不断增殖,膜厚度增加,增加一定程度后,在氧不能透过的里侧形成厌氧膜,生物膜便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2、生物膜的传质:空气中的氧溶解在流动水层中,通过附着水层传递给生物膜,供微生物呼吸;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则从流动水层传递给附着水层,然后进入生物膜,被细菌的代谢活动降解。这样污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净化。微生物代谢产物如H2O等通过附着水层进入流动水层,随即带走,而CO2及厌氧层产物如H2S、NH3(可能不会进入大气)、CH4等则从水层逸出进入大气。3、生物膜的更替:好氧厌氧层保持着平衡和稳定的关系,但由于微生物的增长导致厌氧膜不断增厚,达到一定程度,厌氧层代谢产物累计增多,在向外逸出的过程中,必然透过好样层,使好氧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打破了平衡,同时,厌氧层的气态代谢产物的不断逸出,减弱生物膜与滤料的固着力,该状态的生物膜成为老化生物膜,易脱落。生物膜脱落后会形成新的生物膜,一段时间后又可发挥净化功能。2)举例:属于生物膜法工艺有生物滤池(普通生物滤池、高负荷生物滤池、塔式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设备和生物流化床等。有关有关雾霾雾霾(成因成因,对策等,对策等):1)雾霾的定义和区别雾霾是雾和霾的结合词,雾是气溶胶系统,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能见度降低到1千米以内的自然现象,霾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的集合体,使空气浑浊,水平能见度降低到10公里以下的一种天气现象。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2)雾霾成因1、气象条件风的影响: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城市里大楼越建越高,阻挡和摩擦作用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静风现象增多,不利于大气中悬浮微粒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逆温的影响: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逆温层好比一个锅盖覆盖在城市上空,这种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空气中悬浮微粒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气候的影响:春夏和秋冬交界处是雾多发的时段,北方冬季由于西伯利亚冷气团频繁影响我国,导致多次冷空气过程,有时甚至可以达到寒潮,这种大风降温天气很少有雾的产生。2、污染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发展、机动车辆猛增,污染物排放和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近期我国不少地区把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PM2.5对可见度的影响非常严重,我认为它也可以成为雾霾的成因之一,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可查资料显示,煤炭燃烧排放的烟尘中有许多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无法去除的超细颗粒,是PM2.5细颗粒的主要来源。而煤炭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空气中其他污染物进行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形成硫酸盐、硝酸盐二次颗粒,由气体污染物转化成固体污染物,成为PM2.5升高的最主要原因。3、其他因素机动车尾气确实是雾霾的成因之一,北京的雾霾天气主要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四大煤炭生产省区在北京的头顶上,成千上万家高耗能工厂,煤炭深加工企业日夜不停的排放烟尘,有毒有害气体顺着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向北京横扫,再加上北方农村冬季用烟煤取暖的污染,北京的雾霾在所难免。拿出任何一个厂子的污染都堪比成千上万的汽车,机动车冬夏都有,但夏天就很少产生雾霾,机动车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东北地区的燃煤和郊区烧秸秆对能见度影响很大,是成因之一。3)危害和预防措施危害:对人的呼吸道产生影响,严重可以致死。预防:改善饮食习惯,做好护肤工作。改善雾霾天气是多方面的;天气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在能源结构,汽车数量,汽油质量等方面改善现状,但改善雾霾的状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雾霾天气成因很多,改善雾霾难度很大。4)治理方法从大的方向:1、政府决心和观念,从国家层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到京津冀等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从“大气污染防治法”到此次大规模治污行动中的严厉惩处制度,我国制度相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