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污托邦&污水处理资料共享平台!

上传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档 > 近二十年來(1986-2006)臺灣河川污染的防治

近二十年來(1986-2006)臺灣河川污染的防治

  • 张立中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9 09:15:34

还剩... 页未读,继续阅读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付费阅读剩下 ...

下载券 0 个,已有0人购买

免费阅读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

下载券 1 个,已有0人下载

付费下载
文档简介:

1近二十年近二十年來(1986-2006)臺灣河川污染的防治臺灣河川污染的防治劉翠溶*本文原刊於黃富三(主編),《海、河與臺灣聚落變遷:比較觀點》(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9年7月),頁229-289。摘要本文以百年來臺灣產業結構的變化及1986年初連續發生於西南沿海地區養殖貝類大量死亡事件做為背景,以探討1986-2006年間河川污染的防治。本文討論的重點是工業廢水與畜牧廢水所造成的河川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執行方式與成效。政府採取的措施與執行方式包括稽查、取締、強制拆除、連續處罰、給予貸款改善廢水處理設備與技術輔導等。防治的結果,以生化需氧量計算的廢水量已由1993年的77.1萬公噸減至2005年的31.5萬公噸。由統計結果可見,目前臺灣工業廢水與畜牧廢水已得到相當的控制,但畜牧廢水量減少的幅度不如工業廢水;而市鎮廢水則因污水下水道建設進度落後,其比重在工業廢水與畜牧廢水減少之下,就相對的增加。至於河川嚴重污染的比率,在2003年曾達一個高峰,自2004年以來已有改善,但在2006年中度和嚴重污染的比率合計仍有25%左右。本文也略述水庫、地下水與海域污染的情況,但這些水體的相關問題需另文探討。本文在討論工業廢水時也提到水污染在臺灣已引起的一些疾病,但環境污染與疾病的關係還需要更有系統的加以研究。關鍵詞:產業結構的變化、水污染、工業廢水、畜牧廢水、河川污染防治__________*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作者感謝兩位評審人提供的寶貴意見。21.前言:臺灣產業結構的變化2.水污染的警訊3.主要的污染源4.水體污染的情況5.工業廢水的防治6.畜牧廢水的防治7.結論1.前言前言:臺灣產業結構的變化:臺灣產業結構的變化臺灣的產業結構在過去百年中有很大的變化,已有不少相關的論述。以葉淑貞的研究為例,她分析1902-1990年間長期的時間序列,主要的結論如下:(1)臺灣工業總產值的年增率在1902-1942年間是6.73%,在1953-1990年間是12.71%;(2)工業部門的產值在1939年第一次超過農業部門,顯示產業結構開始轉向以工業為主;(3)在工業部門中,輕工業的比重在1912年占92%,在1942年仍占72%,而且以製糖業為大宗;(4)在戰後,政府自1953年開始執行第一期四年經建計畫,並在1980-1989年間執行十年經建計畫,重工業的比重在1965年以後持續增加,並在1978年超過輕工業,兩者比重的差距在1982年曾一度減小,但在1985年以後又逐漸加大;(5)政府的工業政策有力地推動了臺灣工業發展,然而,負面影響也不可忽視;一方面,政府過度的干預有時造成資源分配的扭曲,另方面,政府在基礎建設、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投資不足。1至於1991年以來的產業發展情形,在此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說明。以2001年為標準時間計算的固定價格來看,農業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在1991-2000年間平均是2.51%,在2001-2006年間平均是1.67%;工業所占的比重分別是30.86%與28.66%。在這兩期間,畜牧業占農業部門的比重分別是平均8.01%與8.83%;製造業占工業部門的比重分別是平均79.28%與84.51%。以成長率來看,農業部門在兩期間分別是平均-0.25%與-0.68%,但畜牧業分別是3.22%與3.27%;工業部門分別是4.87%與3.90%,而製造業分別是5.09%與4.70%;值得注意的是,在2001年工業是負成長,部門是-7.51%,製造業是-7.44%。2以歷次工商普查資料加以分析,在工業部門中,製造業所占的比重始終最大,但有減少的趨勢:在1954年占92.49%,在1961年占90.24%,在1971年占86.96%,在1976年占87.80%,在1981年占89.95%,在1986年占88.05%,在1991年占84.47%,在1996年占76.01%。以製造業再分為四類來看,則自1966至1996年,民生工業的比重由65.86%降至23.80%,金屬與機械工業由7.72%增至43.88%,化學工業由14.22%增至21.88%,電氣與電子工業由2.20%增至1葉淑貞,〈從歷史角度剖析臺灣戰後工業發展特徵〉,《中國現代史專題研究報告》,第17輯(臺北:中華民國史料研究中心,1995),頁508-610。2據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統計資料網,以國內生產毛額數字計算成長率及百分比,2007年4月7日查詢,www.stat.gov.tw/mp.asp?mp=4。310.44%。以製造業工廠的密度分為四個地區來看,在同期間,北部由每平方公里2.18家增至15.27家,中部由1.55家增至9.09家,南部由1.28家增至4.81家,東部由0.34家增至0.45家,四區合計由1.44家增

张立中
张立中
  • 10089

    文档
  • 91.625

    金币
Ta的主页 发私信

10089篇文档

评论

发表评论
< /43 > 付费下载 下载券 1 个

Powered by DS文库

Copyright © 污托邦&污水处理资料共享平台!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9035071号-2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