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水回用” 科普活动资源包的初步设计
- 张立中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19 09:22:09
文档简介:
第期5总第(010)期2007年10月第期4总第(009)期2007年8月第期4总第(009)期2007年8月第期6总第(011)期2007年12月[摘要]从设计开发原则、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思考,设计“城市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该科普资源包由科普讲座、科普参观、科普实验和科普讨论等内容构成。[关键词]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设计Abstract:The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packageofneutralwaterrecycleincitywasprimarilydesignedbytakingconsiderationofthedesigningprinciple,contentandformat.Thepackageconsistsoflectures,visits,experimentsandtopicdiscussionsbyfocusingonsciencepopularization.Keywords:neutralwaterrecycle;packageofsciencepopularizationresource;design一、中水回用原理及其技术介绍中水回用是伴随污水资源化而产生的一项生态化互利共生环保技术。城市用水有上水、中水和下水之分。人们平时所饮用的自来水即为上水,而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统称为下水。中水介于上水和下水之间,特指下水(各种排水)经过一定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生活、市政、环境等范围内杂用的非饮用水。在不同的场合,中水有不同的叫法:在污水处理工程上称为“再生水”,工厂往往称为“循环水”或“回用水”,一般以水质要求作为区分的标志。目前,中水回用的技术在国内外均已成熟,100吨污水最多可有80吨被回用为中水。因此,中水已经被国际社会公认为“城市第二水源”。中水的水源一般包括城市清下水(如雨水)、中央空调冷却排水、城市商旅排水、居民家庭用水、城市污水厂二次沉降池出水以及少量河、湖地表水等。工业污水一般不采用作为中水水源,传染病医院、结核病医院污水和放射性污水更是严禁作为中水水源。二、“城市中水回用”的意义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2200立方米,仅达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全国有14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5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的有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苏、山东、河南、宁夏等9个地区。在现代化城市中,约有40%的生活、生产用水与人们的健康生活紧密相关;而多达60%的城市用水,主要是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环卫清扫、消防用水和绿化用水,其给水质量并不需要等同于自来水水质标准。即使是在家庭用水中,冲厕、拖地等用水也无需高水质给水。因此,在大力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今天,中水回用已经超出传统意义的环保工程概念,成为一种符合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节约、环保、文明“城市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的初步设计戚雁俊收稿日期:2007-06-2258和生态型经济模式。而中水回用的科学普及,不仅可以促进我们的社会实现水资源的生态型共生体系,还可以通过宣传合理的中水价格政策体现中水的经济效益和文明生活方式;同时,它能够增强科普受众水资源的意识,为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的保障机制及其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更多更好的群众性基础。总之,城市中水回用既符合当前节能减排战略,又突出节约、环保、文明和生态四重效果于一体的特点,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平衡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三、“城市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设计(一)科普活动资源包设计的开发原则1.系统性原则。采用系统工程的思路设计“城市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既考虑面向未成年人,也符合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层次;既针对城镇居民,也适应社区化居住的农村人口。2.可比性原则。其一,充分考虑“城市中水回用”与目前城市自来水之间具有明确、公认、量化的质量评价指标;其二,“城市中水回用”科普活动资源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而非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或特定水质的对比。3.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原则。运用循环经济的原理(理念)进行设计,所研发的科普资源在保证知识传播准确性和权威性的同时,也客观地反映环境保护、水资源等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兼顾我们国家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政策与导向。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及通俗易懂的设计、演示、实验和验证,有助于启发、提高社会各个层次公众群体对“中水回用”的关注和兴趣。4.资源共享原则。资源包的设计与开发中充分考虑数字化,以便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通过各类数字科技馆以及科普资源共享网站和其他媒体渠道进行传播。5.突出重点、体现共性原则。按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工作重点和工作主题,参照中国科协《科普资源质量及规格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