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指标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_洪美玲
- 在路上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20 13:15:03
文档简介:
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指标及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洪美玲1,2,陈立侨1,顾顺樟1,刘超1,龙章强1,张伟1(1.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062;2.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海南海口571158)摘要: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为研究对象,蟹初始体质量为(71.25±1.13)g。设计对照组(不额外添加氨氮,水中本底氨氮质量浓度约为1mg/L)、低浓度组(10mg/LNH4Cl)、中浓度组(50mg/LNH4Cl)、高浓度组(100mg/LNH4Cl)4种不同的氨氮质量浓度,分别于胁迫的第1天、3天、5天、15天抽取血淋巴进行相关免疫指标测定,并观察氨氮胁迫15d后对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3个处理组的血细胞密度(DHC)在胁迫初期(第1天和第3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胁迫第5天,各组血细胞密度均升至最高;但至第15天时,高浓度组的DHC下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浓度的氨氮胁迫在短期内可促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高浓度的氨氮胁迫却抑制其活性;随胁迫时间延长,SOD活性变化趋势与DHC相似,CAT活性在胁迫第5天时出现显著下降(P<0.05),且3个氨氮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第15天时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不断增加,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使MDA增加速度不同,浓度越高,MDA在体内累积量越大;(2)与对照组相比,3个氨氮处理组的中华绒螯蟹在遭受氨氮胁迫15d后,其肝胰腺B细胞数量均减少,转运泡体积明显增大,细胞核增大且数量增多;而且在高浓度组中,中华绒螯蟹的部分肝小管基膜破裂、细胞结构模糊,少量细胞核解体。结论认为,随着氨氮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中华绒螯蟹DHC逐渐下降,MDA含量逐渐增加,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遭到损伤,同时机体细胞和组织受到伤害甚至出现死亡。研究结果从免疫学与形态学的角度阐明了氨氮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害机制。[中国水产科学,2007,14(3):412-418]关键词:氨氮胁迫;中华绒螯蟹;免疫指标;B细胞中图分类号:Q959.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737-(2007)03-0412-07收稿日期:2006-10-17;修订日期:2006-12-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012,30300265);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05XD14005);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基金(20040269011);上海市科委基础重大专项(06DJ14003);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农业项目(2005C12006—01).作者简介:洪美玲(1976-),女,讲师,在职博士生,研究方向:水生动物学.E-mail:meilinghongecnu@yahoo.com.cn通讯作者:陈立侨.E-mail:lqchen@bio.ecnu.edu.cn随着水产动物高密度精养体系的出现,养殖密度增大,投食过多使得养殖水体中代谢产物、有机物含量剧增,因而导致氨氮含量严重超标,已经成为养殖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1]。氨氮对甲壳动物毒害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长[2]、渗透调节[3]、代谢[4]等方面,而对免疫系统影响方面的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免疫系统在机体抵御外界不良环境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若免疫力下降,机体对病原的敏感性将提高,这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养殖生产[5],因此研究氨氮胁迫对甲壳动物免疫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甲壳动物缺乏特异性免疫,所以对其免疫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氧化能力方面。众多研究表明,抗氧化酶活性及其丙二醛含量已成为评价生物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重要的免疫评价指标[6-8]。同时,肝胰腺是甲壳动物重要的解毒器官,其组织结构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出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9]。因此,本研究拟选用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华绒螯蟹为对象,从免疫学和组织学角度入手,研究亚致死浓度下氨氮胁迫对其相关免疫指标和肝胰腺组织结构的影响,旨在探讨氨氮对中华绒螯蟹的毒害机制,为中华绒螯蟹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依据。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中华绒螯蟹于2005年9月一次性购于上海市铜川路水产批发市场,暂养于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站,两周后再进行随机分组,挑选体色正常、健康活泼的雌性个体,体质量为(71.25±1.13)g,用于正式实验。预实验得知,该批蟹96h-LC50为325.07mg(NH4Cl)/L,故本实验共设计4个浓度组:高浓度(HC)组,100mg/L;中浓度(MC)组,50mg/L;低浓第14卷第3期2007年5月中国水产科学JournalofFisherySciencesofChinaVol.14No.3May2007度(LC)组,10mg/L;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