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的公式法设计与模型模拟效果分析-张翼强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23 11:03:55
文档简介:
第33卷第2期2015年2月水电能源科学WaterResourcesandPowerVol.33No.2Feb.2015文章编号:1000-7709(2015)02-0105-03排水管网的公式法设计与模型模拟效果分析张翼强,吕梅,王庆国(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摘要:为对比分析小面积排水管网公式法与数学模型模拟效果之间的差异,分别采用传统推理公式法和SWMM模型结合芝加哥降雨过程线对一小汇水面积片区的排水管网系统进行设计和模拟计算,对比分析了两者管道流量、节点水深的差异及峰值排水过程。结果表明,两者管道流量峰值相近,模拟的最大节点水深略高于公式法设计值,可见对小汇水面积而言,按公式法设计的管网系统能满足相应重现期的排水过程要求。关键词:排水管网;推理公式法;SWMM;小汇水面积中图分类号:TU992.1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4-10-28,修回日期:2014-12-02作者简介:张翼强(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防洪、排涝与降雨径流模拟,E-mail:616617554@qq.com通讯作者:王庆国(1974-),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城市排水与水力模拟等,E-mail:watercad@sina.com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范围持续扩展,由于前期规划的限制和管理思维的滞后,近年来城市内涝灾害频现,因此科学合理地计算城市雨水径流过程,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迫在眉睫[1]。我国大多数雨水系统设计沿用前苏联设计理论制定的设计规范,其核心为恒定均匀流推理公式法[2],这与真实的排水过程并不相同,随着技术的进步,管渠直径放大、水泵能力提高,排水系统负担汇水面积逐步扩大,发达国家将排水管渠作为一个系统考虑,用数学模型对管网进行模拟评估[3~5]。但短时间内全部运用成本较高的模型计算并不现实,对于较小面积的排水系统而言,传统公式法与数学模型模拟过程的差异,非常值得研究。鉴此,本文运用传统推理公式法对小面积的排水区域进行排水系统设计,并采用暴雨管理模型[6](SWMM)对其设计系统进行模拟运行,对比分析模拟结果与传统公式法设计的水力参数,以此来分析两种方法的差异性。2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2.1区域概况研究区域布局见图1,总汇水面积A为240hm2,地形坡度为1.5‰。区内排水管网主要沿道路垂直于等高线布设,整个模拟区域共划分为60个排水小区(每个小区面积4hm2)、70个节点、70条管道和一个出水口。图1研究区域排水系统设计示意图Fig.1Schematicdiagramofthedrainagesystemdesignofthestudyarea2.2传统公式法设计参数在我国排水管渠设计中,暴雨强度公式为:q=167A1(1+ClgP)/(td+b)n(1)式中,q为设计暴雨强度,L/(s·hm2);P为设计降雨重现期,a;td为暴雨历时,min;A1、b、C、n均为地方参数,根据统计方法进行计算确定。该研究区设计重现期P取3年,地面集水时间取10min,径流系数取0.7,按《室外排水设计规范》[2]暴雨历时t考虑地面集水时间和管道内径流时间,不考虑管道的折减系数。管底坡比采用地面坡比1.5‰,得到管网主线最小管径为1.0m圆管,最大为4.4m×3.4m箱涵,主干管Y1-Y61-Y62-Y71管线长2.6km。2.3模型降雨过程线模型降雨系列采用芝加哥降雨过程线,计算公式为:i(tb)=a(1-c)tb/r+[]btb/r+()b1+c(2)i(ta)=a(1-c)ta/(1-r)+[]bta/(1-r)+()b1+c(3)其中a=167A1(1+ClgP)式中,i(tb)、i(ta)分别为峰前、峰后时间序列;r为雨峰系数(0<r<1),描述降雨峰值发生的时间;a在同一重现期下为常数。利用式(1)求得指定频率下所需历时的设计雨量后,可通过式(2)、(3)求得设计暴雨的时程分配[7]。与公式法对应,拟定出重现期为3年、降雨历时为120min、总降雨量为64.2mm的降雨过程线,雨峰系数取0.5。2.4模型参数设置模型中每个排水小区分为透水区域和不透水区域两部分,不透水区面积比例取70%,不透水区和透水区曼宁系数分别取0.014、0.150,填洼量分别取2、4mm;采用Horton法计算入渗,最大、最小入渗率分别取75、12mm/h。管网汇流过程采用动力波法计算。3结果与分析3.1管道流量城市雨水管道设计中,管道满管重力流时流量Q0作为其设计排水能力,SWMM模型计算所得的管道峰值流量为Q1,推理公式法的设计流量为Q2,Q1、Q2与Q0的比值分别为N1、N2。公式法设计流量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见图2。由图2可看出,二者结果较为接近。根据设计要求,在设图2设计流量与峰值流量对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