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废热循环发电项目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23 13:25:44
文档简介: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项目名称项目名称:生产废热循环发电项目生产废热循环发电项目建设单位建设单位(盖章盖章):):冠县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冠县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编制日期:编制日期:20162016年1010月25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制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本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本表一式四份,一律打印填写。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周围一定范围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意见,无主管部门的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2建设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生产废热循环发电项目建设单位冠县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法人代表陆建华联系人郑修军通讯地址冠县经济开发区东环路北首冠县冠通管业有限公司院内联系电话18861110665传真邮政编码252500建设地点冠县经济开发区东环路北首冠县冠通管业有限公司院内立项审批部门冠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文号冠发改备[2016]490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及代码其他电力生产D4419占地面积(平方米)19599绿化面积(平方米)6174总投资(万元)13000其中:环保投资(万元)125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96%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2017年10月工程内容及规模:工程内容及规模:一、公司概况和一、公司概况和项目项目背景背景冠县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30日,公司主要经营能源电力、热力供应项目筹建;提供发电、热力、清洁能源技术开发、咨询、应用及维修服务。母公司系江苏河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金5564万元,是依托高校科技优势的大型新能源利用与节能高新技术企业,长期致力于新能源投资、开发、节能减排(BID)服务、合同能源管理(EMC)事业,是建设部节能示范单位。江苏河海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发--规划设计--EMC投资--装备制造--EPC总承包--运行服务6个环节,除本公司外,另外还拥有10个子公司和1个设计院(事业部管理模式)从事不同环节上的业务,是一家新能源应用的综合服务商,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获得授权专利68项,其中发明专利28项,5项属于国际领先水平。省高新技术产品2项。获得国家级建筑科技最高奖“詹天佑奖”2项,主持国家火炬计划13项,省部级科技支撑计划3项,参编省部级技术标准与行业规程、规范5部;产学研合作单位有东南大学、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河海大学等国内著名可研院所;是地表水源建筑节能国内龙头企业。冠县恒润热电有限公司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余热,主要表现在:恒润热电锅炉尾部产生的两部分烟气热量在45MW+31MW以上,循环冷却水余热13MW以上,锅炉连定排余热13MW以上。目前这部分余热资源都没有得到合适的利用,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为了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节约能源,冠县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提出了综合利用热电锅炉烟气、循环冷却水、锅炉连定排等余热资源发展余热发电项目,并开展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与冠县恒润热电有限公司签订了《余热利用供气(电)项目电能源管理合同》,见附件4。本工程符合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符合当地城市和工业发展规划,符合循环经济原则、清洁发展机制和节能减排要求,能够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率,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项目的实施,能够改善冠县的大气环境及项目周围现有工厂的劳动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冠县恒润热电有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依据相关环保法律法规和该文件及其他相关条例的规定,该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为此,冠县河海新能源有限公司特委托山东同济环境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承担其生产废热循环发电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制工作,评价单位接到委托后,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了现场踏勘,对项目生产能力、主要设备、生产工艺及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了初步调查,收集了建设项目及周围地区的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研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编制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二、编制依据二、编制依据1、《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