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禽畜养殖对环境的影响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24 15:32:32
文档简介:
管理学家I2011.11浅论禽畜养殖对环境的影响范宏/金华市环境监测中心站【蕾.H-】随着改革开发和经济的裳晨.囊圈言牧业得重I迅猛童展。由此产生大量的畜禽废弃榜蓖意捧基.对大、中城市区曩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成了巨大的压力.★畜养殖业产生污瓤El越严l。雪畜养殖污雅已成为当前继工业捃染、生活毋蔡之后的第三大污橐濠【⋯。禽盲业环境污蔡不仅影响禽畜业的可持续裳展.而且阳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危害农民的健康.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加强禽畜养殖业的污壤防治势在必行。【关键词】禽畜养殖:环境影响;措施对策随着改革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由此产生大量的畜禽废弃物随意排放,对大、中城市区域环境和农村生态环境成了巨大的压力,禽畜养殖业产生污染日趋严重,禽畜养殖污染已成为当前继工业污染、生活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禽畜业环境污染不仅影响禽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阻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危害农民的健康,已成为—个社会问题,加强禽畜养殖业的污染防治势在必行。一、禽畜养殖业存在的主要污染问题一是生物污染——禽畜疾病种类很多,危害严重的主要有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四大类。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中毒的病畜禽人不能吃。二是恶臭污染——畜禽生产中的恶臭主要来自粪便、饲料发酵和家畜呼吸等,臭气的主要化合物有二氧化碳、氨、硫化氢、甲烷、吲哚、粪臭素(甲基吲哚)以及脂肪族的醛类、硫醇、胺类等。三是化学性朽染——兽药是畜产品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污染源。这里主要介绍抗生素和激素生长促进剂引起的污染。抗生素的安全性、耐药性以及在畜产品中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注的焦点。某些药物对人体具有“三致”毒性作用(如氯霉素磺胺类等)和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等)。四是污水对环境的污染等。二、禽畜养殖业污染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环保意识不强我国畜牧业近年来,随着一系列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的出台,促进了畜牧业尤其是规模化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引起的环保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全社会的自觉的环境意识没有强化。一是政府政策导向滞后,只鼓励发展,没有鼓励环保。目前还没有出台畜牧养殖小区建环保设施的扶持、奖励政策。二是业主片面地理解环保是政府的事情。应由政府来买单,即使有限的环保投入也是迫于无奈,认为只要暂时不影响自身的经济利益,环境保护搞得怎么样无所谓。因此,只注重自身生产建设,不关JD养殖场所周边群众的感受。甚至对建粪污处理设施产生抵触行为,禽畜粪便和污水直接排人附近的河流、鱼塘,对土壤生态和水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和危害口】。(二)对环保投入不足由于畜禽产品市场行情持续向好,畜牧养殖利润高,养殖业主不断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而环保投入不能很快产生经济效益,业主对环保问题很少进行认真研究,更没有把环保当作产业来抓,投入匕是能少则少,能减则减。据测算。建—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总投入达700~800万元(包括流动资金),按照现行要求建设相应的粪污处理配套设施,需要投入50万元左右,占总投入的6%,占总投入的比例并不高,但有些业主还在尽量压缩粪污处理配套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三)政府对环境监管乏力有些地方政府对畜禽养殖业环保设施建设没有具体规范。环保职能部门无监管制度。不注重事前监管,只注重事后处理。三是没有制订—套完善的养殖小区的环保设施建设标准,也没有—套小区达标排放标准。致使养殖业业主各自为政,按照自我主观愿意或参照其他地区经验,建设畜禽粪便处理设施,导致治理设施建设参差不齐,既浪费了资金,又不科学。(四)养殖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还需迸一步完善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于同年5月8日公布实施,但第十九条规定“本办法中的畜禽养殖场,是指常年存栏量为500头以上的猪、3万只以上的鸡和100头以上的牛的畜禽养殖场,以及达到规定规模标准的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其他类型的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地区实际,参照上述标准作出规定”。也就是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办法》不适用于广大农村分散的小养殖,必须有更细致的地方性规定方可13Io三、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的对策(一)实现畜禽养殖规模化、规范化一定要改变小而分散的畜禽养殖方式,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具备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户集中到一起,迁出自然村,重新选址,在远离居民区,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地方建设养殖场。按照环保“环评制度”和“三同时”制度要求,严格建设内容,建设新型的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场【●】o(二)对禽畜养殖的环境行为纳入监督管理的轨道政府应加快对畜禽养殖业的立法管理,用法律来约束畜禽养殖业主的环境行为,使他们认识到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绝不能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要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