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氢氧化铁胶体
- zd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30 22:37:01
文档简介:
的规定,全部采用新的国家计量标准,对书中出现的物理量统一符号,体现了教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精神。目前,我国有一些大学的化学教科书是引进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全英文版本,如果高中生不学习英文的化学名词,就不利于将来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恰当地开展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对规范使用化学名词、化学计算等将会效果明显。2.3有利于高中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教师数量需求的减少和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化学教师具备教科书中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能力。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原则和目标,是将科学和人文需要融为一体的教学。为适应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行动起来,开展对教科书中这一变化的研究,所以说有利于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3开展化学专用名词的中英文教学的几点建议3.1教师要统一认识,自觉更新教学观念新课程教科书的使用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的教学观念必须更新,教学方法必须改变。要站在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的高度来认识开展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的重要性、紧迫性,规范自己和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用语、化学计量符号和单位。要认真研究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积极利用和挖掘教科书,不要以习惯和定势去处理教学,不能对教科书中的众多化学名词的中英文等闲视之。3.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科书新编入化学名词的中英文内容不能一律留给学生自己去看,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学法指导。有些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读、写、记忆,同时教师要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材料;有些在学生阅读之后还需要教师帮助解释原因;有些可以让学生课后阅读,并鼓励他们从报纸、杂志、互联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开展某一个方面的研究性学习,然后安排时间在全班进行成果交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学习,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出一条化学名词教学的新路。3.3注意与化学双语教学的区别不能把开展高中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等同于化学双语教学,大部分地区的中学不具备开展双语教学的条件,而且这既没有必要,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学习新课标,使用新教科书,是每一个高中化学教师的历史责任。关于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化学名词的中英文教学是个新课题,值得开展讨论。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0[2]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3-185[3]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77-179[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三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5]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94[6]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化学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99[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1、2、3、4、5、6).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服务信箱·制备氢氧化铁胶体严宣申(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把适量溶液滴入沸水中即得氢氧化铁胶体。在沸水中制备是因为Fe3+水解倾向因温度升高而增强(FeCl3+3H2OFe(OH)3+3HCl)。若对氢氧化铁胶体“持续”加热,可能因温度升高胶粒运动快和“吸附”的离子减少而形成Fe(OH)3沉淀,即胶体受热聚沉。如若生成氢氧化铁胶体仅仅是加热促进水解的结果,那么当温度恢复到室温时将成为FeCl3的稀溶液。事实并非如此。为此进行了2个实验:(1)会否是形成胶体的同时HCl挥发?用玻棒醮取湿蓝石蕊试纸于生成氢氧化铁胶体时在容器上部检试,未见显著酸性。表明即使有HCl逸出,也是极少量;(2)基于(1)实验未故,“假定有HCl逸出”,往胶体中加少量盐酸以补偿“挥发不多的HCl”,胶体未被显著破坏。表明制备氢氧化铁胶体除升高温度促进水解外,必另有原因。因氢氧化铁胶体受热聚沉为Fe(OH)3,所以对沉淀进行实验。混合FeCl3溶液和NaOH溶液得沉淀,均分成2份。往第1份中加HCl,边加边搅拌,直到沉淀恰好完全溶解为止,记下所加HCl的滴数(设为20滴);(下转第38页)·33·2006年第8期化学教育低分后,取其平均值,即为该表演者实验设计与演示讲解的成绩。(4)笔试笔试评价是该门课程传统教学评价的继承和发扬。笔试作为教师检测高师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适当举行是必要的。我们的评价重点是对考什么进行了改革,注重考查高师生分析实验问题和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考核内容主要涉及实验仪器和试剂的使用常识、实验和实验教学的基本知识、化学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