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3-31 14:13:56
文档简介:
种植与环境韧畜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高艳臣沈维力2(1.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太平乡畜牧兽医服务中心1造成的污染1.1畜禽粪便排放据报道,2009年全国畜禽粪便生产量约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由于大部分养殖场未能对畜禽粪便进行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且未经处理的粪便随意堆放,导致大量的氨、磷流失,造成空气、土壤和水体污染。畜禽粪便中化学需氧量(有机污染指标)的排放量已远远超过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的排放量之和。1.2氮、磷污染畜禽饲养中,尤其是猪和禽,由于对蛋白质饲料不能充分利用,致使饲料中50%~70%的氮以粪氮和尿氮的方式排出体外。未经处理的粪尿,其中小部分的氮以氨气的形式挥发到空气中,增加了大气中的氮含量,严重时导致酸雨的形成,对人、畜和农作物造成危害;另一部分则被氧化成硝酸盐,造成土壤和水的污染。磷是畜禽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物质,但添加到饲料中的磷被畜禽采食后同样存在利用率不高的问题。畜禽食入的磷有50%以上被排出体外,部分吸附于土壤表面,与土壤中的钙、铜、铝等元素结合形成不溶性复合物,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另一部分与水中的氮一起造成水体营养富化,导致水体缺氧,使鱼类等水生动物窒息死亡,水体腐败变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1.3恶臭气体由于集约化饲养畜禽密度较高,栏舍内潮湿,粪便、灰尘、霉变垫料及畜禽呼出的二氨化碳等散发出恶臭气味。据分析,含有臭味化合物168种,其中含量最多的有硫化氢、二氧化碳、氨气、酚类、粪臭素、甲烷和硫醇类等。不但造成严重影响畜禽的生长发育,而且排放到大气后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1.4病原微生物患病或隐性带病的畜禽会排出多种致病菌和寄生虫卵,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猪链球菌、传染性猪流感病毒、禽流感和马立克氏病毒、口蹄疫病毒、疯牛病病毒,蛔虫卵、毛首线虫卵、附红细胞体等。据化验检测分析,畜牧场排放的每毫升污水中平均含33万个大肠杆菌和66万个肠球菌,沉淀池每升污水中蛔虫卵和毛首线虫卵分别高达199个和106个。如不适当处理不仅会造成大量蚊蝇滋生,而且还会造成疫病传播,对人类健康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1.5抗生素、重金属污染近年来,由于配合饲料中添加剂的不合理使用,使畜禽产品及其粪便中残留大量的抗生素和重金属。化学合成药物、有害物质的添加,不仅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造成影响,而且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浓度铜、高浓度161400,2.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畜牧兽医局164100)锌添加剂不仅造成动物肝脏中含铜、锌量增高,人食入后会危害健康,而且90%以上随粪排出体外,导致土壤被铜或锌污染。砷、镉也属环境污染物,对人类的健康有多方面的危害,但有些饲料厂家为了片面追求饲料饱喂效果,在饲料中添加砷、镉制剂,增加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2治理措施2.1积极调整畜牧业结构畜禽粪便中有害气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蛋白质饲料不能充分利用,因此,稳定控制猪禽饲养,大力发展蛋白质饲料利用少的草食家畜是畜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牛羊等草食家畜瘤胃中栖居着数以万计的细菌、纤毛虫、噬菌体等,构成了强大的瘤胃微生物区系,可充分利用牧草、农作物秸秆、加工副产品、非蛋白氮及生物饲料等非粮性饲料资源,为人们提供肉、奶、皮、绒、毛等生活必需品,被称为非粮性畜牧业,也叫白色农业。因此,发展牛羊等草食家畜,是降低畜牧业环境污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有效途径,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2.2降低畜禽饲养密度大型养鸡场、养猪场应严格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饲养管理标准,调整饲养密度,以减少密度过高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条件的地方,应按着国家环保局制定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定期测定圈舍内空气含量。每升空气中,氨氮为l5毫克,化学需氧量为100毫升。用3点比较法测定饲养场恶臭气体污染物的浓度,不能高于三级排放标准。2.3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粪便堆积发酵处理可有效杀灭粪便中的各种寄生虫及虫卵,减轻恶臭气味。2.4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系统整合再生能源技术和高效生态农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改圈舍,建沼气池技术。把畜禽粪便引人沼气池中,不但解决了农民的照明问题,而且降解了畜禽粪便对空气的污染。沼气液、沼渣还为果园、蔬菜等农作物提供了无农药污染的有机肥料,形成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2.5重视饲料安全问题饲料安全与畜牧业的环境污染密切相关,应重视饲料安全问题,进一步完善确保饲料安全的有关法规、标准体系与管理机制。尽快使我国饲料行业管理与国际接轨。加强媒体宣传料浓毒认,介=【lI犬冒。萤休1,112侧l上添加抗生素及高浓度铜、高蠹的微量元素,研究和应用无加剂。养殖技术顾问2012.6万方数据畜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畜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及其治理措施作者:高艳臣,沈维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