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治理人工湿地适用水生植物的引种研究_邓辅唐
- 安之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01 08:47:02
文档简介:
滇池治理人工湿地适用水生植物的引种研究邓辅唐1,邓辅商1,孙石2,李强1,吴广1,徐颂军3,傅兵1(1.云南今业生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200;2.云南大学环境与湖泊研究院,云南昆明650091;3.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系,广东广州510631)[关键词]水生植物;引种;栽培;繁育;污水净化;滇池[摘要]为治理滇池水污染和恢复滇池的植物多样性,引种、繁育了在滇池流域及周围地区分布的32种水生植物。引种结果表明,32种水生植物中长势差的有旱伞竹、皇竹草、红线草和马蹄莲4种,其中旱伞竹的成活率最低。通过小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的试验性验证,发现可以利用滇池流域及周围地区的水生植物进行污染水体净化用人工湿地的建设,并可以获得较好的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中图分类号]X5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0941(2005)07-0008-03在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没有及时采取配套的环保措施,导致城市及其周边水体环境的污染加重,水体中水生植物种类和数量急剧下降[1,2]。昆明滇池在20世纪50年代,共有水生维管束植物28科,45种;70年代为22科,32种;到80年代末仅为12科,20种[3]。据20世纪80年代的资料记载,整个滇池流域的高等植物覆盖面积约615hm2,生物量鲜重约27868.5t,单位面积的水草存留量已不及50年代同季节的1/6。滇池流域的植物多样性状况正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日益恶化。滇池所特有的一些植物,如轮藻、海菜花等,已不见其踪影,而一些外来的入侵品种,比如原产巴西的湿生植物品种水花生、原产南美的浮水植物品种水葫芦,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能力,迅速占领了滇池流域的所有沟渠、河道以及湖塘,呈现出恶性的疯长。因此,如何治理滇池水污染和恢复滇池的植物多样性也就成了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2003年10月至2004年8月,我们结合采用小型复合型人工湿地净化处理滇池入湖河道污水的示范工程项目,并参考有关研究成果资料[1~5],进行了适用于滇池入湖河道污水净化的水生植物的引种、栽培与繁育试验研究。1试验方法与条件1.1引种材料本研究主要引种、繁育在滇池流域及周围地区分布的各类水生植物。植物栽培和繁育均在本研究依托的小型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基地中进行,即将该基地用作一个水生植物苗圃,进行人工湿地适用植物的栽培与繁育试验研究。该示范工程基地位于滇池主要入湖河流宝象河边,占地面积为1400m2,植物栽培和繁育均直接取用宝象河中的污水。该复合型人工湿地采用包含氧化塘、表面流湿地、潜流湿地等技术单元的组合工艺流程。1.2引种方法引种采取野外直接挖取植株或地下根茎的方法进行,于2003年12月和2004年3月分两次收集。第一次收集时植物[基金项目]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03S43126)处于休眠期,采挖对植物的损伤较小。第二次收集时植物处于生长初期,生长迅速。采挖后及时运抵试验基地并及时栽种,其成活率均达到95%以上。1.3栽培方法根据不同植物对水环境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栽培,具体方法如下:(1)挺水植物。挺水植物挖取后及时栽植在水田中,并且保证3~10cm的淹水层。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水方法,促进根系的早生快发。(2)浮叶植物。主要是睡莲。收集后,去掉其多余的叶片,并用花盆装好,泥土用塘泥和园土。而后,均匀地摆放在透明度约1m的水体中,水深在30cm以上。(3)浮水植物。将收集到的浮水植物去掉多余的叶片和根系,均匀地分布于各个池塘中,并严格控制其分布范围,防止串塘。(4)沉水植物。用沙包将引种的沉水植物根部包好,投入到透明度约2m的水槽里,保证水深淹没整个植株,并定期更换培育用水。由于水生植物引种材料取回后,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要注意养护用水的水质,其中DO含量不能低于2.3mg/L,否则会导致水生植物因窒息而死亡。最好是先用清水养育成活后,再投入试验污水中养护。2引种结果本研究先后将滇池流域及周围地区的32种水生植物引种到试验基地,并进行栽培及繁育,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为了评判引种、栽培及繁育的效果,将引种的成活率及繁殖速率分为旺盛、一般和差三个等级,将植物的观赏价值分为很好、好、一般、差四个等级。水生植物引种的数量单位根据栽种方式的不同分为株、丛及m2三种。其中以“丛”为单位的主要是一些茎秆比较细小或者是单株成活率较低的植株,如灯心草、薏米、旱伞竹等。而芦苇、香蒲、泽泻等则以“株”为单位。所有的浮水植物都以“m2”为单位。截至5月底的量是指5月底的量按照原来引种时的大·8·中国水土保持SWCC2005年第7期DOI:10.14123/j.cnki.swcc.2005.07.004表1滇池流域及周围地区的32种水生植物引种、栽培及繁育结果植物名引种地生活型建立观测日期引种数量(株/丛)存活数量(株/丛)3个月成活率(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