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新型油水分离器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01 11:03:05
文档简介:
研究与基于餐厨垃圾处理设备的新型油水分离器徐可可,李积彬,姚旺(深圳大学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广东深圳518060)聚篇裂鬻~戳介绍一种餐厨垃圾的处理工艺,详细说明了该工艺中油水分离器的工中图分类号:TH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492(2009110—0077—02l刖吾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再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城市,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与日俱增,众多的餐馆、酒店、食堂产生大量的餐厨垃圾.污染环境,而餐厨垃圾中又含有丰富的油脂。仅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目前1万多家餐饮网点,每13产生的餐厨垃圾可达2811吨,能分离的废弃食用油脂量约为250吨,每公斤餐厨垃圾的含热值为2906千焦。与其它垃圾相比.餐厨垃圾具有含水量、含有机物量、含油脂量高、营养元素丰富等特点,有很大的回收利用价值.如能将油脂分离出来循环利用,不但可以使餐厨废水达到城市的排放标准,又能变废为宝。2餐厨垃圾的处理本设计中餐厨垃圾的处理工艺如图1所示。餐厨垃圾图1餐厨垃圾的处理工艺过程首先用离心机高速旋转使餐厨垃圾中的液相固相分离,离心机中配有过滤网袋。液相的污水通常称为“泔水”,增压后进入油水分离器,进行油水分离。固态的残渣从过滤网袋中取出,经过消毒、粉碎、烘干、造粒等一些过程后可转变成动物的饲料。同时在离心机分离的过程中,使用热水器向离心机中喷洒热水,目的之一是为了杀菌消毒,二是为了液相餐厨垃圾油脂的厚度达到最佳.以便于后续的油水分离。为了测定最佳的热水温度。设计实验分别取泔水样品400ml、550ml和700ml,并加热到不同温度,然后测量油层的厚度,实验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当泔水的温度达到60℃时,油层的厚度达到最大。所以,热水器喷洒的热水的温度应该略大于60℃。表1不同温度下泔水油层的厚度400ml550ml700ml5.305.625.905.374.754.706.857.197.297.Ol6.826.806.927.22z436.856.63矗30最后将离心机高速分离出来的泔水由增压泵增压后从进料口进入油水分离器。分离出来的油脂可回收利用。剩余的废水则直接排走。3油水分离器3.1油水分离器的工作原理油水分离器的结构如图2所示。该油水分离器是基于连通器原理的舱体,使用304号不锈钢制造,长为450mm,宽为450mm,短边高210mm,长边高230mm,容积约为44L。收稿13期:2009--08-06■●■j口_一一一●下。表2洁水油水中油的含量豢一笺系笔蒜型51.1%Co棒油口摊承口罔4实验结果分析示意圉f下转第87l善匪广●●rIl研究与(6)排气系统排气系统是将型腔和浇注系统中原有的空气和成型过程中固化反应产生的气体顺利地排出模具外,以保证注射过程的顺利进行。排气不良将引起制品局部烧焦炭化或产生气泡,还可能产生熔接痕等。排气方式有开设排气槽和利用模具零件间的配合间隙自然地排气.该套模具不另开设排气槽,依靠成型零件(型腔与型芯分型面之间,镶件与型腔之间)的存在间隙进行排气。分型面间的配合间隙的间隙值取0.025~0.04mm,以不产生溢料为限图6型腔底面致密纹理示意图3模具工作过程如图2所示.动定模合模,注射机喷嘴从模具的浇口套12处注入熔融的PP塑料,注射成型后,模具在分型面处开模.动模固定板8带动型芯开模,此时,流道上的凝料由于倒锥形冷料穴的拉紧留在型芯一侧,塑料件在其对型芯的包紧力的作用下随着动模固定板一起向相同方向移动:同时,浇口凝料与制品自动切断。当注射机的顶杆通过动模固定板中心的KO孔推动推板26时,推板带动推杆21、22、23将流道凝料及塑料件推出。复位杆4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带动推杆固定板、推板和推杆复位,一次注射成型周期完成。4模具零件加工制造为保证产品尺寸精度,提高产品质量和缩短模具的生产周期,该套模具整体可用加工中心或数控铣床进行加工。但由于产品外表面有致密纹理,利用一般的刀具很难完成这一工序,所以在型腔的底面有纹理处(如图6所示)利用电火花加工。而对于型腔模中的镶件孔,可利用线切割先成型小方孔,再利用电火花加工上面的大方孔及方孔阶梯面(如图7所示)。5总结语本文针对带扣位而且不能进行强脱的图7型腔镶件孔示意图小型墨盒配件进行了注射模具的设计,采用镶件来成型扣位.避免使用侧向抽芯机构等其它一般扣位塑件模的处理方法,从而大大地简化了模具的设计结构。此外,针对一模八腔的布局情况在浇注系统中采用了圆形平衡式分流道的设计.为提高塑件的表面外观质量和生产效率设计了潜伏式浇口;冷却系统的六角布置也是模具设计中的一个特色。该模具在实际使用中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参考文献:[1]翁其金.塑料模塑成型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o.[2]黄健求.模具制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