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
- 海之魂
-
1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02 10:24:23
文档简介:
第三章第三章厌氧生物处理厌氧生物处理3.1基本概念基本概念3.1.13.1.1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原理一、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生物过程及其特征——又称厌氧消化、厌氧发酵;——实际上,是指在厌氧条件下由多种(厌氧或兼性)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使有机物分解并产生CH4和CO2的过程。1、厌氧生物处理工艺的发展简史:①上述的厌氧过程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界中;②人类第一次利用厌氧消化处理废弃物,是始于1881年——LouisMouras的“自动净化器”;③随后人类开始较大规模地应用厌氧消化过程来处理城市污水(如化粪池、双层沉淀池等)和剩余污泥(如各种厌氧消化池等);——长的HRT、低的处理效率、浓臭的气味等;④50、60年代,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人们对利用厌氧消化过程处理有机废水的研究得以强化,出现了一批被称为现代高速厌氧消化反应器的处理工艺,厌氧消化工艺开始大规模地应用于废水处理;——HRT大大缩短,有机负荷大大提高,处理效率也大大提高;——厌氧接触法、厌氧滤池(AF)、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反应器、厌氧流化床(AFB)、AAFEB、厌氧生物转盘(ARBC)和挡板式厌氧反应器等;——HRT与SRT分离,SRT相对很长,HRT则可以较短,反应器内生物量很高。⑤最近(90年代以后),随着UASB反应器的广泛应用,在其基础上又发展起来了EGSB和IC反应器;——EGSB反应器可以在较低温度下处理低浓度的有机废水;——IC反应器则主要应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以达到更高的有机负荷。2、厌氧消化过程的基本生物过程①两阶段理论:——30~60年代,被普遍接受的是“两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发酵阶段,又称产酸阶段或酸性发酵阶段;——水解和酸化,产物主要是脂肪酸、醇类、CO2和H2等;——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发酵细菌或产酸细菌;——其特点有:1)生长快,2)适应性(温度、pH等)强。第二阶段:产甲烷阶段,又称碱性发酵阶段;——产甲烷菌利用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将其转化为CH4和CO2;图1厌氧反应的两阶段理论图示内源呼吸产物水解胞外酶胞内酶产甲烷菌胞内酶产酸菌不溶性有机物可溶性有机物细菌细胞脂肪酸、醇类、H2、CO2其它产物细菌细胞CO2、CH4——主要参与微生物统称为产甲烷菌;——其特点有:1)生长慢;2)对环境条件(温度、pH、抑制物等)非常敏感。②三阶段理论:——深入研究后,发现上述过程不能真实反映厌氧反应过程的本质;——微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产甲烷菌只能利用一些简单有机物如甲酸、乙酸、甲醇、甲基胺类以及H2/CO2等,而不能利用含两个碳以上的脂肪酸和甲醇以外的醇类;——70年代,Bryant发现原来认为是一种被称为“奥氏产甲烷菌”的细菌,实际上是由两种细菌共同组成的,一种细菌首先把乙醇氧化为乙酸和H2,另一种细菌利用H2和CO2产生CH4;——因而,提出了“三阶段理论”水解、发酵阶段:产氢产乙酸阶段:产氢产乙酸菌,将丙酸、丁酸等脂肪酸和乙醇等转化为乙酸、H2/CO2;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利用乙酸和H2、CO2产生CH4;一般认为,在厌氧生物处理过程中约有70%的CH4产自乙酸的分解,其余的则产自H2和CO2。③四阶段理论(四菌群学说):同型产乙酸菌:将H2/CO2合成为乙酸。但实际上这一部分乙酸的量较少,只占全部乙酸的5%。——三阶段、四阶段理论是目前认为的对一样生物处理过程较全面和较准确的描述。3、厌氧生物处理的主要特征能耗大大降低,而且还可以回收生物能(沼气);污泥产量很低;——厌氧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比好氧微生物低得多,产酸菌的产率Y为0.15~0.34kgVSS/kgCOD,产甲烷菌的产率Y为0.03kgVSS/kgCOD左右,而好氧微生物的产率约为0.25~0.6kgVSS/kgCOD。厌氧微生物有可能对好氧微生物不能降解的一些有机物进行降解或部分降解;反应过程较为复杂——厌氧消化是由多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微生物协同工作的一个连续的微生物过程;对温度、pH等环境因素较敏感;但一般来说,①处理出水水质较差,需进一步利用好氧法进行处理;②气味较大;③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好;等等4、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我国水污染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高浓度有机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这些废水浓度高、多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纤维素等有机物;——我国当前的水体污染物还主要是有机污染物以及营养元素N、P的污染;——目前的形势是:能源昂贵、土地价格剧增、剩余污泥的处理费用也越来越高;——厌氧工艺的突出优点是:①能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沼气并加以利用;②运行能耗低;③有机负荷高,说明:1)I、II、III为三阶段理论,I、II、III、IV为四类群理论;2)所产生的细胞物质未表示在图中III发酵性细菌脂肪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