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 海之魂
-
3 次阅读
-
1 次下载
-
2020-04-02 14:37:32
文档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目标十一五期间大气污染控制目标•到2010年使65%以上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75-80%以上。•改善能源结构•治理面源污染,强化对城市二次扬尘的防治,完善城市环境容量测算方法,实行环境空气质量公告制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十一五”主要环保指标序号指标2005年2010年“十一五”增减情况1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万吨)14141270-10%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25492295-10%3地表水国控断面劣V类水质的比例(%)26.1<22-4.1个百分点4七大水系国控断面好于Ⅲ类的比例(%)41>432个百分点5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好于II级标准的天数超过292天的比例(%)69.4755.6个百分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及其控制的动向大气污染及其控制的动向•据预测,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煤炭需求总量将分别达到24.5亿吨和29亿吨,燃煤发电机组将分别增加到5.5亿千瓦和6.6亿千瓦,全国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将分别达到3500多万吨和4350多万吨,烟尘、粉尘的产生量也将大幅增加,这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已由局地的或区域的污染扩展至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气污染的关注已由局地的或区域的污染扩展至全球气候变化•对污染物的关注也不仅局限于常规的对污染物的关注也不仅局限于常规的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越来越关注,越来越关注二次污二次污染物染物和一些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和一些微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自身也由末端控制为主发展为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的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自身也由末端控制为主发展为以清洁生产为中心的全过程控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逐渐全过程控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重点逐渐由控制燃煤污染扩展至机动车污染控制。由控制燃煤污染扩展至机动车污染控制。一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大气污染的种类大气污染的种类和来源?和来源?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一节第一节大气的结构及组成大气的结构及组成一、大气结构一、大气结构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距地球表面约大气层是指包围在地球周围,距地球表面约1000-1400多公里多公里厚度的气体构成。把厚度的气体构成。把受地心引力而随受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地球旋转的大气层称为大气圈,总质量,总质量6000×1015kg,约占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约占地球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圈可分为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对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中间层中间层、暖层和逸暖层和逸散层散层五层。五层。二、大气组成二、大气组成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恒定组分、可变组分和不定组分高度高度<5km<10km<30km大气质量分布大气质量分布50%75%90%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对流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与人类关系最密切•对流层顶的高度在赤道地区约对流层顶的高度在赤道地区约18公里,中纬度地公里,中纬度地区约区约12公里,极地地区约公里,极地地区约8公里。公里。•对流层紧邻地表,其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紧邻地表,其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均每升高平均每升高1公里约减少公里约减少6.5℃,至对流层顶温度,至对流层顶温度降到极小值。降到极小值。•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显著,是热量垂直输送的主对流层中的对流运动显著,是热量垂直输送的主要控制因子,要控制因子,云和降水等天气现象云和降水等天气现象就发生在这一就发生在这一层。层。•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微生物及人类大气与地表接触,水蒸气、尘埃、微生物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因此对流层对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进入空气层,因此对流层对人类影响较大,人类影响较大,大气污染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一层。就是指这一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平流层平流层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平流层顶高地表约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平流层顶高地表约50-60公里。大气密度低,总质量占大气总质量的公里。大气密度低,总质量占大气总质量的5%。%。平流层下层,从对流层顶到平流层下层,从对流层顶到35-45km,气温几乎不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随高度变化,成为,成为同温层同温层;平流层上层,气温随;平流层上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可接近高度增加而升高,到平流层顶可接近0度。度。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对太阳辐射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辐射,对太阳辐射和宇宙射线给地球生命带来的致命危害起到防护和宇宙射线给地球生命带来的致命危害起到防护作用。作用。平流层大气温度层结非常稳定,其中的热量输送以平流层大气温度层结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