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C对A^2MBBR工艺强化效果的研究
- Allen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05 17:53:22
文档简介:
科技创新导报2018NO.26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8NO.26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8科技创新导报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119①基金项目:沈阳市科学事业费科技项目“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提高至类地表IV类水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sysy2018-042)。作者简介:张磊(1986—),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污水处理与资源化。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8.26.118PAC对A2/MBBR工艺强化效果的研究①张磊(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167)摘要:本试验将PAC(粉末活性炭)加入到A2/MBBR系统,考察了PAC对A2/MBBR的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表明,PAC投加浓度为50mg/L时,A2/MBBR的COD、NH3-N平均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82.11%和96.67%;PAC浓度为100mg/L时,A2/MBBR的TN、TP平均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72.63%和79.53%。关键词:粉末活性炭A2/MBBR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8)09(b)-0118-03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ovingBedBiofilmReactor,MBBR)由于具有结构紧凑、出水水质稳定、与已有工艺结合性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等优点[1],在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A及准四类升级改造中被广泛应用。粉末活性炭(PAC)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很高的吸附容量,研究表明PAC吸附与活性污泥生物降解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作用[2]。试验向厌氧-缺氧-移动床(A2/MBBR)系统中投加PAC,考察PAC对系统污染物去除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污水处理厂相关提标改造工程提供技术支持。1试验装置与方法1.1试验装置及材料试验装置由有机玻璃制成,有效容积43L;分为厌氧区、缺氧区和好氧区,容积比例为5:10:28,其中厌氧区和缺氧区中装有搅拌器,使污泥保持悬浮状态,好氧区内装有微孔曝气头和聚氨酯填料。试验进出水和内外回流均使用计量泵控制。试验采用的污水是人工配制的模拟生活污水,在自来水中加入葡萄糖作为碳源、NH4Cl和KNO3作为氮源、K2HPO4作为磷源,另外还配有活性污泥生长必需的MgSO4·7H2O、NaHCO3、CaCl2等无机营养盐。模拟废水水质见表1。试验接种污泥取自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回流污泥。该污水处理厂设计规模为2.5×105t/d,处理对象主要为生活污水,接种污泥经30d驯化培养后,CODCr、氮、磷等污染物去除率基本达到稳定。试验采用的填料为聚氨酯海绵填料,形状为正方体,内部为多孔结构,其性能参数见表2。1.2分析项目与方法CODCr采用快速密闭催化消解法;NH3-N采用纳氏试剂法;TN采用过硫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TP采用钼酸盐分光光度法;MLSS采用过滤称重法;pH采用玻璃电极法测定;DO采用便携式溶解氧仪测定。1.3运行参数系统的起始运行参数为:HRT=8h,SRT=20d,好氧区DO浓度为2.5~4.0mg/L,填料填充率为20%,污泥回流比(R)为50%,混合液内回流比(r)为100%,MLSS约为3000mg/L,水温变化范围在16.3℃~21.5℃之间。试验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不投加PAC,考察A2/MBBR工艺在低温条件下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第二至四阶段,依次考察投加20mg/L、50mg/L、100mg/LPAC时,A2/MBBR处理效果的变化。2试验结果与分析2.1PAC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同试验阶段的COD去除效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未投加PAC时,A2/MBBR系统的COD平均去除率为70.65%,出水COD平均浓度为39mg/L;当PAC分别按照20mg/L、50mg/L和100mg/L的浓度投加时,COD平均去除率依次为80.27%、82.11%和79.64%,出水COD平均浓度pHCODCrNH3-NTNTP6~9120~15025~3030~353~5表1进水水质mg·L-1表2填料性能参数材料尺寸(mm)密度(kg/m3)孔径(mm)比表面积(m2/g)聚氨酯3.0×3.0×3.022~252~723.3科技创新导报2018NO.26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rald工业技术科技创新导报2018NO.26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He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