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清洗废水处理技术方法
- 帅
-
3 次阅读
-
3 次下载
-
2020-04-06 10:07:01
文档简介:
化学清洗废水处理技术方法化学清洗废水处理技术方法图1化学清洗废水是工业领域去除生产设备金属表面因安装或运行过程形成的污垢而产生的废水〔1〕。该类废水中含有表面活性剂、磷酸盐及其他无机盐、乳化油、缓蚀剂、悬浮物(主要是锈垢、泥沙及其他机械杂质)、金属离子等。其有机物和无机盐浓度高,生化性能差。对于此类废水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技术。目前处理工艺主要有破乳分离、热解处理、微生物分解、沉淀、吸附、氧化还原、中和等。近年来,铁炭微电解工艺和Fenton试剂法处理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正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铁炭微电解法〔2〕利用金属腐蚀原理,形成原电池对废水进行处理。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寿命长﹑处理效果好﹑成本低﹑操作维护方便,近年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Fenton试剂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在处理难生物降解或一般化学氧化剂难以奏效的有机废水时,具有反应迅速、温度和压力等反应条件温和且无二次污染等优点。S.M.Kim等〔3〕先通过混凝沉淀大幅度降低废水中溶解的有机物、乳化油和悬浮物,再进行铁炭微电解反应,出水中加入H2O2,使其与铁炭微电解生成的Fe2+构成Fenton试剂,产生的˙OH能迅速引发氧化链反应,最终将有机化合物分解为CO2和H2O。微电解产生的Fe2+可供后续Fenton试剂法使用,无需添加Fe2+,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成本,而且能强化铁炭微电解的氧化能力,同时节约了H2O2的用量,并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笔者采用混凝+铁炭微电解/H2O2+活性炭吸附法处理高COD化学清洗废水,以期为化学清洗废水处理提供新思路。1实验部分1.1废水水质化学清洗废水取自江西宜春某环保清洗系统设备厂,废水水质:CODCr为4500~5000mg/L,油质量浓度为20~30mg/L,pH为12~13,水温约30~40℃。1.2仪器、试剂与分析方法仪器:六联无级变速电动搅拌器(上海纵跃电子科技有限公司),JJ-1型精密增力电动搅拌器(金坛宏华仪器厂),pHS-25型pH计(武汉金帝仪器设备有限公司),BS224SAG104电子分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仪器系统有限公司),CS10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深圳市众鑫达自动化仪表有限公司),立式万用电炉。试剂:聚铝、聚丙烯酰胺、重铬酸钾、硫酸银、铁粉、活性炭、石墨、浓硫酸、H2O2溶液(质量分数30%)、硫酸亚铁、硫酸亚铁铵、硫酸汞、氢氧化钠,均为分析纯;试亚铁灵指示剂。分析方法:COD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pH采用酸度计进行测定。1.3实验方法(1)混凝实验:取200mL废水水样置于250mL烧杯中,投加一定量的混凝剂,置于六联搅拌机上搅拌(开始时快搅2min,随后慢搅8min),反应一定时间后静置,取上清液测定COD,以确定最佳pH、PAC、PAM用量和沉淀时间。2)铁炭微电解/H2O2单因素影响实验:取100mL混凝上清液置于250mL烧杯中,调节pH,投加一定量的铁粉和石墨,反应3h后滴加H2O2溶液,再反应一段时间,沉淀30min后取上清液测定COD,确定最佳m(Fe)∶m(C)和铁炭总用量。(3)铁炭微电解/H2O2正交试验:根据上述单因素试验得到的最佳条件进行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最佳pH、H2O2用量以及反应时间。(4)活性炭吸附实验:取混凝+铁炭微电解/H2O2处理后的废水50mL,在不同pH下研究活性炭投加量与出水水质的关系。(5)联合处理实验:根据上述实验结果确定的最佳条件进行联合处理重复实验,考察其稳定性。2结果与讨论2.1混凝沉淀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确定影响混凝沉淀的主要试验变量:反应初始pH(A)、PAC投加量(B)、PAM投加量(C)、沉淀时间(D)。选取各因素水平(见表1),按照L9(34)进行正交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PAM投加量>PAC投加量>沉淀时间>pH,最佳条件为A1B2C2D2,即pH=8、PAC投加量为50mg/L、PAM投加量为2mg/L,沉淀时间为40min。试验过程中观察到PAC与PAM联用处理化学清洗废水时,CODCr去除率较高,加入助凝剂后矾花大且沉降快;PAC单独使用时生成的絮凝体粒径小,停止搅拌5min后絮凝沉淀才有明显效果,90~100min后絮凝体沉淀才较完全;而PAC与PAM联用时生成的絮凝体体积大,停止搅拌后马上就有明显的沉淀效果,且30~40min后絮凝沉淀已较完全。这是因为助凝剂可以调节和改善混凝的条件,也可以改善絮凝体的结构,通过强烈的吸附架桥作用使细小松散的絮凝体变得粗大而紧密〔4〕。2.2铁炭微电解/H2O2单因素影响实验2.2.1铁炭比的确定为了确定铁炭微电解/H2O2反应的最佳铁炭比,根据初步试验结果,调节pH至3、铁粉投加量为30g/L、H2O2投加量为2.5mL/L,反应时间为120min,改变石墨投加量,分析m(Fe)∶m(C)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