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压缩制盐技术发展历程及先进性浅述
- Allen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07 19:10:15
文档简介:
2014年9月现代盐化工ModernSaltan.dChemicalIndustry第3期1机械压缩制盐技术发展历程及先进性浅述【摘要】【关键词】邓建民(宁夏英力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宁夏石嘴山753202)介绍国内外采用蒸汽机械压缩技术生产精制盐3-.艺的发展历程。通过盐硝联产原理,比较机械压缩制盐和多效蒸发制盐工艺流程和综合能耗的区别,得出结论:机械压缩制盐与多效蒸发制盐工艺相比能耗降低17.4%,机械压缩制盐技术符合我国节能降耗的政策,采用机械压缩制盐工艺将成为制盐行业的主流发展方向。通过2种工艺对比,为项目选择成熟、先进的工艺做出决策依据。机械压缩(MVR)多效蒸发(ME)发展历程工艺对比节能降耗目前采用芒硝型卤水生产精制盐主要采用盐硝联产工艺,国内多采用多效蒸发技术,国外多采用机械压缩(MVR)技术。机械压缩(MVR)制盐技术在国外已经相当成熟,国内厂家也已开始引进。它不但具有能耗低、流程短、设备少、自动化程度高、设备大型化、产品质量好等优点,而且可以减少占地面积。是世界上先进合理的制盐技术。在我国制盐行业,MVR技术属于较前沿的技术,是《全国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中积极鼓励研究和亟待推广的关键技术,是我国制盐行业今后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1国外机械压缩(MVR)制盐发展历程世界上第一套机械压缩(MVR)制盐装置是1885年在法国的萨13特(Salet)制盐厂诞生,当时的规模较小,月产量仅200t,由于使用的压缩机本身结构不完善,机械加工及工艺水平有限,因此生产每吨盐耗电200kwh、耗汽200kg。奥地利(Reichenhal1)的一家制盐厂在1925年使用了MVR技术(这是我们所见到的MVR技术工厂化生产的最早厂家)。20世纪30年代瑞士苏尔寿一埃舍尔维斯(EscherWyss)公司设计制造了离心式涡轮压缩机,克服了蒸汽再次压缩的难点,才使机械压缩(MVR)制盐技术迅速发展,目前国外大部分生产精制盐的企业都采用该技术n]。1968年,在意大利建成的希罗一马里纳一卡拉布里亚盐厂,设计能力为150万t/a,由美国史文森设计,该套系统的MVR效蒸发罐直径12m;1999年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贝敦市,建成一套由HPD公司设计的能力为80万t/a机械压缩制盐装置;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El资披迈盐业有限公司在泰国东北部披迈相继建成了4套单一机械压缩制盐装置;2005年该公司又投入2300万欧元新建一套50万t/a机械压缩制盐装置,它的投产使该公司总的制盐能力达到了150万t/a[2】。现国外新上制盐项目都采用机械压缩(MVR)制盐工艺。但在硫酸钠型卤水中,采用机械压缩(MVR)技术+母液回收盐硝联产工艺在国外并不多见,仅见原南斯拉夫土菲拉一例,建成于1970年,产能为精制盐10t/h。2国内机械压缩(MVR)制盐发展历程国内机械压缩制盐工艺发展较迟且经历坎坷。1985年张家坝化工厂建成一套从瑞士苏尔寿一埃舍尔维斯公司引进的年产10万t的机械压缩(MVR)制盐装置,该装置生产能力达到和超过设计能力.技术经济指标达到或接近合同所规定考核指标,代表国际80年代先进水平。其电耗为148kWh/t盐,蒸汽消耗为129kg/t盐。后因为各种原因停产p】。由于使用的生产原料为硫酸钙型卤水,所以仅蒸发产盐,该套装置只生产了4年时问,累计产盐还不足20万t。国内现仅有江苏XX公司XX盐厂一家采用机械压作者简介:邓建民:(1971-),男,助理工程师,从事多年氯碱化工生产技术管理工作。2现代盐化工2014年9月缩(MVR)工艺生产精制盐。XX盐厂于2008年10月从德国MESSO公司引进100万机械压缩制盐生产技术,采用世界先进的“机械压缩(MVR)+母液回收”盐硝联产生产工艺,填补了我国多效蒸发技术与机械压缩技术结合生产工艺的空白。其实际生产能力可达到:精制盐120万t/a;无水硫酸钠3.8万9a。2011年11月开始试生产,生产一周年后统计:盐硝总产量累计达101万t,其中盐产量近99万t,硝产量2.8万t;综合能耗为标煤。现河南省平顶山XX盐业有限责任公司100万t/a机械热压缩制盐工程、江苏省XX盐业有限公司60万t/a机械压缩制盐工程都正在筹建中。3机械压缩(MVR)和多效蒸发(ME)制盐原理及工艺比较MVR和ME技术在制盐行业中均属蒸发制盐的范畴,所不同的是MVR采用机械压缩机,将蒸发过程中产生的二次蒸汽经回收、洗涤、压缩后继续供蒸发器重新使用,正常生产时不需补充生蒸汽,只是在启动时,此时因无二次汽,所以用少量生蒸汽加热卤水,直至物料沸腾产生二次汽时,生蒸汽即可停止供给,所以它只消耗电能,而不消耗蒸汽,这是它的最大特点。但电能消耗远比ME技术多,ME的工艺特点是生蒸汽供首效蒸发用,各效产生的二次蒸汽(末效除外)均可供下一效再次利用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