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回流系统改造及优化运行
- Allen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09 22:29:22
文档简介:
技术污泥回流系统改造及优化运行孙颖凯郭照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0048【摘要】通过对污泥回流系统的改造及优化运行,提高污泥回流系统运行效果,提高装置清洁生产水平。I关键词】污泥回流;改造1前言供水装置污泥池上清液回用系统,主要是将反应池排泥阀的排泥废水、沉淀池虹吸排泥机的排泥废水、滤池冲洗废水等经污泥池收集后,送入水处理系统进行循环使用的过程,也是装置内部重要的清洁生产方式。污泥回流系统主要包括三台回流泵以及阀门、流量计等设备。原回用系统主要将污泥池内泥水收集后经回流泵回用到GE770、GE780折板反应池反应,再进入迷宫侧向流斜板沉淀池进行沉淀,最后再通过滤池处理,变成清洁用水,完成废水的回用与再生。2回流系统存在的问题。由于管线铺设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污泥池内泥水不能充分回用,污泥上清液回流量—直处在较低水平,生产潜力未能完全发挥,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2.1反应效果差。反应池为折板反应池,水泥折板由于风化等原因出现侧漏、水体短流等现象,反应效果差,出水不佳。2.2排泥效果差。沉淀池为迷宫侧向流斜板沉淀池,每道由独立的排泥管进行排泥,排泥管容易堵塞,而污泥上清液中夹带大量泥水,进一步加重了沉淀池排泥负担。2.3A冲击能力差。两组折板反应池,一般处理水量为2500m/h到3500m/h,回流量过大,沉淀池负荷过高,形成冲击效应,造成沉淀池出浑水、滤池出水超标等问题。经技术经济比较可考虑部分泥水回用,同时排泥水不应影响净水厂出水水质,回流水量尽可能均匀,回流到混合设备前要与原水及药剂充分混合。3改进设想。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从工艺运行,生产维护、设备安装等方面提出了改进设想。3.1增加一根回流管线。在流量计后增加一根回流管线,由原来两组折板反应沉淀池负担上清液改进为由两组回转隔板反应池、两组微涡流反应池、两组折板反应池共六组同时负担上清液。3.2增加流量监控。将污泥上清液回流量直接引入中控室,岗位人员可以及时监控回流量,做好沉淀池负荷调整。3.3开展班组竞赛。在各班组间开展“污泥池上清液回用”劳动竞赛,促进班组开好回流泵,装置由五个运行班改为四班两运转后,及时根据班组做好相应调整。3.4降{~GE660回流泵安装位置。原回流泵有三台,其中两台由于位置较高,当污泥池水位过低时,无法运行,因此根据全年回流泵运行情况,两台位置较高的回流泵运行时间很短,甚至基本不运行,因此通过降低GE660回流泵位景,可以做~UGE650、GE660两台污泥泵互为备用运行。4改造实施情况为了早完工、早见效益,装置提前做好规划,优化工艺管线,减少了一个阀门的安装与使用,并提前做好管网的铺设,一旦具备条件,立刻进行碰管,碰管一旦完成,回流系统立刻投入运行,再进行后续现场施工,做到成本低,效益高。改进实施后,污泥池上清液有了大幅度提升,9月到12月回用量达到42.275吨,同比增长52.9%。经过实施后效益显著,有力的促进废水的循环与再利用,节约水资源,实现绿色低碳生产。5改进实施效果5.1取水泵通过约3.5公里的输送管线将长江原水送到供水片区进行处理,而回流泵仅通过几百米管线输送泥水,减少了管阻,也节约了用电,每吨水可节约用电39%,2012年回流量达到91万吨,可节电2.7万度,相当于装置全年总节电量的0.46%。5.2提高了水量的调节能力。一台回流泵运行时水量为320m/h,可以弥补取水量与泵不匹配的问题,成为一种水量调节手段。5.3减少了用矾量。排泥阀及排泥机中的排泥废水,含有一定的聚合氯化铝,可以促进沉淀,因此可以减少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5.4提高了沉淀池抗冲击能力。由原来两座反应池接纳废水改进为l由6座反应池共同接纳废水,减少了冲击,避免了出水水质超标事故的发生。5.5提高了排泥效果。减轻了GE770、GE780沉淀池排泥负担,防止由于积泥太多,排泥机堵塞,沉淀池被迫停用现象的发生。6未来进一步改进方向6.1由目前平时一台回流泵运行改为多台回流泵与取水泵匹配运行,增加回流量,缓解取水量与水泵不匹配时,电耗偏高的问题,提高装置内部水量调控能力。6.2将供水片区雨排管线与排泥管线连接,并用阀门控制,做到雨水的合理回用,进一步可考虑引入雨排水,做到雨水回用与零排放。6.3在叶轮上喷涂Bdzona防腐涂层,增强叶轮的耐磨蚀能力,减少泥砂颗粒对叶轮的磨损,保证回流泵的稳定运行。6.4污泥池由于积泥等原因要定期冲洗,在污泥池内排布压力水管线,可以减少积泥,减少人工冲洗强度,还能做到冲洗废水的回用。6.5污泥池接纳的废水主要为沉淀池的排泥水与滤池冲洗废水,排泥水主要是浊度高、沉降性能好,滤池冲洗废水具有浊度低,水量大的特点,通过分质收集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回用废水。参考文献⋯杭世堵,张大群.净水厂、污水厂工艺与设备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