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10 08:42:22
文档简介:
I气候变化碳交易市场机制分析■张懋麒陆根法/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分析了GHG减排方案下碳市场的形成,包括规范市场和自愿市场两种类型,同时研究了目前全球碳市场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展现出来的金融化特征,指出国际GHG减排协议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碳市场的发展,并且依托现代商品市场,碳市场也已经El益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在未来参与全球碳市场的前景,认为自愿市场是一种十分良好的借鉴形式,但是促进碳市场、建立碳交易所等还存在诸多问题。关键词市场机制GHG减排碳市场自愿市场1GHG减排方案下市场机制的形成一直以来,环境领域寻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呼声很高却收效甚微.而应对气候变化则为实践市场机制在环保领域的充分应用打开了一个突破口。由于温室气体(GHG)减排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需要充分的国际合作.因而市场机制是实现GHG减排的必要手段【”。市场手段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排污权交易制度,体现在气候变化领域,则是GHG的排放权交易。C02是最广为熟知的一种温室气体,目前对于其他温室气体的计量也都统一换算成C02当量.所以在GHG减排方案中,排污权交易的市场机制俗称“碳市场”。在所有的碳交易市场中,其中大部分碳指标购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国际、国内或者区域性的强制法规(例如《京都议定书》、欧盟排放贸易体系等)要求,这部分交易行为称为规范市场(ComplianceMarket)。除此之外.出78弭蚪J掠耵于自愿目的而进行碳指标购买的交易行为被看作是自愿市场(VoIuntarYMarket)。二者并存于目前的碳市场上,相互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1.1规范市场对于规范性市场,首先必须处在一个强制法规或协议的管束下,目前最主要的国际协议就是《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为附件一国家(发达国家)规定了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HG减排目标,减排目标表现为在承诺期内的最大允许排放量,称为该缔约方的分配数量(AssignedAmount).以分配数量单位(AssignedAmountUnits,AAUs)来计量。附件一国家主要通过国内的各种减排活动来完成减排目标,同时,为了使减排更加经济,《京都议定书》还提出了三种市场机制来帮助附件一国家实现目标.即排放贸易(EmissionsTrading,ET)、联合履约(JointImplementation,JI)和清洁发展机制(CIeanDeVeIoPmentMechanism,CDM)。其中,排放贸易(盯)允许附件一国家向比较难达到排放目标的其他附件一国家出售其自身分配数量中未被使用的排放单位(EmissionUnits),同时.由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森林(Landuse,landusechangeandforest,LULUF)项目所获得的排放移除单位(Removalunits,RMUs)、通过JI项目获得的减排单位(EmissionReductionUnits。ERUs)以及通过CDM项目获得的核证减排量(CertifiedEmissionReductions。CERs)都可以用于排放贸易机制下的交易。除此之外,排放贸易机制还可以适用于国家和地区层面.其中在欧盟成员国之间实行的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ropeanUnionEmissionsTradingScheme,EUETS)是现行的最大的排放贸易机制。欧盟国家在《京都议定书中》约定以整体减排的方式进行履约,即欧盟十五国作为一个整体(EUBubble)共同万方数据●●规范市场i自愿市场●图1碳交易规范市场与自愿市场示意图数据来源:PointCarboa(2008)图l2005--2007年全球碳市场的增长状况数据来源:PointCarbon(2008)图32007年全球碳市场的总量(左图)及总价值(右图)构成完成在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比基准年(1990年)的GHG排放量减少80/0的承诺。欧盟立法委员会于2003年通过法规决定自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欧盟排放贸易体系IEUETS).在该体系下,欧盟各成员国政府通过国家分配计划(NationalAllocationPlan。NAP)将GHG减排量配额分配给体系管制下的企业(这些企业的排放量占欧盟总排放量的46%).大约95%的配额是由各国政府免费发放的,另外5%的配额可以拍卖给业主【2l,核定的配额可以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因此在EUETS下的交易对象称为欧盟配额(EuropeanUnionAllowances,EUAs)。2004年欧盟通过”连接指令(LinkingDirective。CLIMATECHANGEILD)”规定了EUETS与《京都议定书》的对接,其中2005年1月1日起与CDM对接.2008年1月1日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