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
- 海之魂
-
6 次阅读
-
2 次下载
-
2020-04-13 11:47:25
文档简介:
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专利号: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专利号:ZL02112729.8ZL02112729.8)一、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原理一、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原理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技术(专利号(专利号:ZL02112729.8:ZL02112729.8国际专利主分类号国际专利主分类号:C02F9/08:C02F9/08)工艺基理工艺基理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原理,必须先从氨氮的性质和特性讲起。所谓氨氮(NH3-N)即氨态氮,就是以氨的形态存在于水中的氮。氨氮(NH3-N)都是以铵盐(NH4+)和游离氨(NH3)两种形态存在,其比例高低取决于废水的PH值。当PH值高(碱性)时,游离氨(NH3)的比例就高;PH值低(酸性)时,铵盐(NH4+)的比例就高,铵盐和游离氨的比例随着废水PH值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正是利用氨氮的这一特性,不断寻求去除氨氮的新途径。由我司研发出的一种高效复合脱氮剂,含有大量的O、H、OH、CH、CH2等原子和离子活性基团,在催化作用下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剩余氨水中的铵盐其他有机胺最大限度的转化成游离氨;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氨和其他混合气体中氨的分压,加快游离氨从剩余氨水中释出的解吸过程和解吸的传递速率,使转化的游离氨能够快速充分地与废水分离,实现氨水或酼胺回收。高效复合脱氮剂还具有强氧化还原作用,它可以在高效复合脱氮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将游离氨和其他含氮物质(硝酸、盐等)以及有机胺一起先转化成NH3、NH2、NH、NO、NO2,再经过氧化还原作用最终变成无害的N2。技术特点技术特点●去除效率高,可实现高浓度氨氮废水一次处理达标排放(氨氮从90000mg/L一次分离至15mg/L以下)●对浓度高、量大的氨气可回收((氨水、硫酸铵、氯化铵)利用到生产线上,循环经济利用,避免二次污染●对COD也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处理成本低●连续进水、连续出水,工艺简单、操作简便,运行稳定适用范围适用范围●有色行业、冶金工业、稀土、钨矿、制药、化工、制革、电镀、猪场、垃圾渗滤液等行业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处理二、工艺流程二、工艺流程三、工艺流程说明三、工艺流程说明1.高浓度氨氮废水从企业生产车间自流到高浓度氨氮废水调节池进行水质水量调整后,再定量泵入高浓度氨氮废水混凝反应池,混凝反应池内通过“全自动计量投加灰系统”投加石灰粉和PAM,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酸碱度调整到适合氨分离的pH值。经过搅拌混合后的碱性废水流入竖流沉淀池进行固液分离,沉渣排入高浓度氨氮废水污泥浓缩池进行污泥脱水,高浓度氨氮废水沉淀池上清液进入高效复合氨分离反应系统处理后,再自流到高效复合脱氮塔进一步处理氨氮(NH3-N≤15mg/L)达标排放,同时定量投加高效复合脱氮剂,使之与废水进行充分混合,加速废水中游离NH3的转化和生成。由于分离出来的NH3在气相中浓度含量较高,有利于收集回收成(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产品,将这些氨产品循环利用到企业生产线上,实現循环经济,避免二次污染。2.从高效复合脱氮塔出来的废水自流到pH回调池,投加酸或废酸废水(无氨氮)将脱氮后的废水pH调整到6-9,经中和反应后,自流到斜管沉淀池及清水池,使废水中的(NH3-N≤15mg/L)污染物质统一处理达标排放。3.混凝沉淀池系统和后面的斜管沉淀池产生的沉渣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经过一定的时间浓缩后泵入压滤机进行脱水。泥饼外运垃圾填埋场,滤液回流到总调节池进行重新处理。根据企业厂区提供的地形和预留空地,新建设施采用半地式或地埋式的布置形式高效复合脱氮塔设备(专利号:高效复合脱氮塔设备(专利号:ZL200520076908.7)一、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原理一、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原理必须先从氨氮的性质和特性讲起。所谓氨氮(NH3-N)即氨态氮,就是以氨的形态存在于水中的氮。氨氮(NH3-N)都是以铵盐(NH4+)和游离氨(NH3)两种形态存在,其比例高低取决于废水的PH值。当PH值高(碱性)时,游离氨(NH3)的比例就高;PH值低(酸性)时,铵盐(NH4+)的比例就高,铵盐和游离氨的比例随着废水PH值的变化而变化。人们正是利用氨氮的这一特性,不断寻求去除氨氮的新途径。由我司研发出的一种高效复合脱氮剂,含有大量的O、H、OH、CH、CH2等原子和离子活性基团,在催化作用下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氨水中的铵盐和其他有机胺最大限度的转化成游离氨;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氨和其他混合气体中氨的分压,加快游离氨从剩余氨水中释出的解吸过程和解吸的传递速率,使转化的游离氨能够快速充分地与废水分离,实现氨水或硫铵回收。高效复合脱氮剂还具有强氧化还原作用,它可以在高效复合脱氮塔中的物理、化学作用下,将游离氨和其他含氮物质(硝酸、盐等)以及有机胺一起先转化成NH3、NH2、NH、NO、NO2,再经过氧化还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