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铁路格拉段污水水质特征及处理工艺评价
- Venus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4-30 09:59:18
文档简介: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4年第4卷第2期文章编号:2095一1671(2014)02一005l—06青藏铁路格拉段污水水质特征及处理工艺评价董贵奇1,王文娟2,李杰2(1.青藏铁路公司计统部,青海西宁810007;2.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总结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行8年来污水处理经验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进水水质特征、主要设备的处理工艺的合理性。格拉段污水处理站进水水质相差很大,沿线小站每年内水质变化波动幅度大于最大的拉萨站,并在6—10月出现3~5倍的峰值。MCR设备的混凝沉淀预处理单元设计合理,中段MBR单元要增设供气与生化处理时间调节措施,后段活性炭过滤的作用不大。针对青藏铁路沿线存在的实际污水水质水量偏低,特殊情况下污水量会剧增等问题,采用将连续进水改为间歇进水的运行方式、投加载体和使用高效菌等措施是比较有效的解决方式。研究结论对青藏线的后续设计提供了参考。关键词:青藏铁路;污水处理:工艺评价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志码:B青藏铁路沿线的高寒生态系统是典型的脆弱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较低,破坏后恢复难度很大。青藏铁路建设及运营以后,国家一直非常注重沿线的污水处理问题。在铁路建设期就修建了众多的污水处理工程设施,并围绕这些设施在高寒缺氧条件下可靠、稳定的运行进行了很多工作。如今,这些设备已随着青藏线格拉段的开通运行将近8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青藏铁路污水处理工艺评价,有利于对这些设备的科学使用,并给青藏线后续建设提供参考意见。基金项目:本课题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青藏铁路运营安全保障系统研究”课题的“青藏铁路运营期环境监测研究”(项目编号2006BAc07804)子课题的分项课题“高寒缺氧环境下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收稿日期:2014.03m3;修订日期:2014一03.26作者简介:董贵奇(1964一),男,吉林省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节能环保管理工作。1青藏铁路污水水量水质特征1.1水量据2008年的监测结果⋯,青藏铁路建成运行后,随着铁路现代化技术的发展,正常情况下沿线的常住管理人员少,再加气候影响导致的人均用水量较低等原因,使实际污水水量偏小,致使沿线污水处理站点出现有机物进水负荷不足设计值的一半,有的甚至更低的超低负荷情况;而在特殊或应急时期,沿线人员大量增加,致使污水量剧增。青藏铁路公司的运营监测发现,这一现象近年来也没有多大变化。所以,水量变化很大是格拉段的最大特点。1.2水质在青藏铁路格拉段进行铁路污水处理尚属首次,摸清沿线污水水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H。对2007年6月一2008年5月、2012年及2013年各主要站点污水处理设施进出水质情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从表l可见,2012—2013年的水质总体要高于2007—2008年的水质指标;各污水处理站进水水质相差较大,cOD、BOD,和氨氮分别在8~964mg/L、0~106.8mg/L和O~316mg/L的范围内,总体呈现出水质指标变化很大、BoD,含量低,BOD。/cOD偏低、氨氮相对偏高的特点。沿线典型的小站段一当雄火车站和最大站一拉萨火车站2012年和2013年的进水水质逐月变化见图1、2。从图1、2可见:①当雄火车站每年内水质变化波动很大,2012年的COD和氨氮值较低,低值分别在50mg/L和5mg/L以下;2013年增加很大,并在2月和6—10月出现峰值,COD5】万方数据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4年第4卷第2期注: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cOD曼60mg/L,氨氮茎15mg/L,BOD5≤20mg/L。沱沱河车站、桥兵营执行‘生活饮用水水源永质标准)(cJ3020一93)二级。和氨氮都增加5倍左右。②拉萨火车站每年内水质变化波动相对较小,COD低值在100—150mg/L、氨氮低值分别在10~20mg/L;5—9月出现峰值,cOD和氨氮分别增加3倍和5倍左右,且2013年峰值要比2012年稍大。③两车站2013年的水质指标要比2012年大(平均值比较见表2),且COD和氨氮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分析原因如下:①近年来到拉萨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以前绝大多数集中在夏季,近年来春季旅游人数有所52增加;②当雄火车站小,水量小,到站人员变化时水质变化相对大;③拉萨火车站设计水量是当雄火车站的50倍,水质变化相对较小。表2格拉段火车站污水水质均值比较p/(mg·L。l万方数据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4年第4卷第2期文章编号:2095一1671(2014)02一005l—06青藏铁路格拉段污水水质特征及处理工艺评价董贵奇1,王文娟2,李杰2(1.青藏铁路公司计统部,青海西宁810007;2.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甘肃兰州7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