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效液相色谱
- 海之魂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5-02 09:07:50
文档简介:
HPLC有着其他分析技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因此高效液相色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HPLC在有机化学、生物、医学、药物临床、化工、食品卫生、环保监测、商检和法检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而在生物和高分子试样的分离和分析中更是有明显优势。1HPLC方法的主要特点1.1分离效率高,选择性好,适于各种多元组分复杂混合物的分离。1.2应用范围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天然物质到合成物质,从小分子到大分子,从一般化合物到生物活性物质等。可以说几乎包括了所有类型物质。1.3可以根据分离对象,按不同分离机理,广泛选择色谱柱、淋洗体系和操作参数。1.4既是精细的分离纯化方法,也是快速、灵敏、准确、简便的分析检测手段。1.5可以处理从痕量、微量到常量以至较大规模制备的样品量,可以实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操作。1.6速度快,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可完成,重复性高,色谱柱可反复使用。2高效液相色谱类型[1]2.1液-液分配色谱法及化学键合相色谱法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应互不相溶(极性不同,避免固定液流失),有一个明显的分界面。当试样进入色谱柱,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2.2液-固色谱法流动相为液体,固定相为吸附剂(如硅胶、氧化铝等)。这是根据物质吸附作用的不同来进行分离的。具有不同种类和数目的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吸附特性,因此液固吸附色谱法适于分离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和异构体,而不适于分离同系物,因为他们对分子量的选择性较小。2.3离子交换色谱法[2]IEC是以离子交换剂作为固定相。IEC是基于离子交换树脂上可电离的离子与流动相中具有相同电荷的溶质离子进行可逆交换,依据这些离子以交换剂具有不同的亲和力而将它们分离。2.4离子对色谱法[2]离子对色谱法是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分子电荷相反的离子(称为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或固定相中,使其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水型离子对化合物,从而控制溶质离子的保留行为。2.5空间排阻色谱法[2]空间排阻色谱法以凝胶(Gel)为固定相。溶质在两相之间不是靠其相互作用力的不同来进行分离,而是按分子大小进行分离。试样进入色谱柱后,随流动相在凝胶外部间隙以及孔穴旁流过。在试样中一些太大的分子不能进入胶孔而受到排阻,因此就直接通过柱子,首先在色谱图上出现,一些很小的分子可以进入所有胶孔并渗透到颗粒中,这些组分在柱上的保留值最大,在色谱图上最后出现。3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3-5]要正确地选择色谱分离方法,首先必须尽可能多地了解样品的有关性质,其次必须熟悉各种色谱方法的主要特点及其应用范围。选择色谱分离方法的主要根据是样品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在水中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极性和稳定程度以及化学结构等物理、化学性质。[收稿日期]2009-03-24[作者简介]王艳敏(1980-),女,助理工程师,从事药物质量检验和研究工作。浅谈高效液相色谱(华药爱诺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052165)王艳敏,刘磊,申红芳[摘要]介绍了HPLC的特点、类型、分离方法的选择及常见问题分析。[关键词]特点;类型;分离方法;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TQ016.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95(2009)08-0064-03第32卷第8期2009年08月Vol.32No.8Aug.20093.1相对分子质量对于相对分子质量较低(一般在200以下),挥发性比较好,加热又不易分解的样品,可以选择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相对分子质量在200~2000的化合物,可用液固吸附、液-液分配和离子交换色谱法。相对分子质量高于2000,则可用空间排阻色谱法。3.2溶解度水溶性样品最好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和液液分配色谱法;微溶于水,但在酸或碱存在下能很好电离的化合物,也可用离子交换色谱法;油溶性样品或相对非极性的混合物,可用液-固色谱法。3.3化学结构若样品中包含离子型或可离子化的化合物,或者能与离子型化合物相互作用的化合物(例如配位体及有机螯合剂),可首先考虑用离子交换色谱,但空间排阻和液液分配色谱也都能顺利地应用于离子化合物;异构体的分离可用液固色谱法;具有不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同系物可用液液分配色谱法;对于高分子聚合物,可用空间排阻色谱法。4高效液相色谱的常见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4.1涡流扩散流动相碰到较大的固体颗粒,就像流水碰到石头一样产生涡流。如果柱装填得不均匀,有的部分松散或有细沟,则流动相的速度就快;有的部位结块或装置紧密则流速就慢,多条流路有快有慢,就使区带变宽。因此,固相载体的颗粒要小而均匀,装柱要松紧均一,这样涡流扩散小,柱效率高。4.2分子扩散分子扩散就是物质分子由浓度高的区域向浓度低的区域运动,也称纵向分子扩散。要减少分子扩散就要采用小而均匀的固相颗粒装柱。同时在操作时,如果流速太慢,被分离物质停留时间长,则扩散严重。4.3质量转移被分离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