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微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应用及菌群分布研究_姜昕
- 在路上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5-04 15:18:17
文档简介:
86给水排水Vol.37增刊2011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在微污染河水治理中的应用及菌群分布研究姜昕1,2马鸣超2李俊2高洁3鲁安怀1(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2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北京100081;3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100031)摘要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系统)是在传统污水快速渗滤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具备水力负荷高(1~2m/d)、净化效果好等优点,是目前中小城镇污水、微污染河水处理的重点推广应用技术。介绍了CRI系统在深圳观澜河支流牛湖河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对其快渗池内菌群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出水CODCr、氨氮、SS等主要指标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Ⅴ类水质要求,同时研究了快渗池中菌群空间分布规律。关键词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微污染河水污水处理菌群分布0前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控制和保护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其中,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是环境保护中最重要的技术方法之一,常见的生物处理工艺有活性污泥法、MBR、生物接触氧化、土地处理等[1]。相比而言,污水的土地处理以其低廉的成本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污水的土地处理也存在着弊端,如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低等。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onstructedRapidInfiltrationSystem,CRI系统)应运而生。CRI系统是在传统的污水土地处理基础上改进而来,采用渗透性能较好的天然砂等代替传统的污水快渗中的天然土层,克服了传统土地处理系统中水力负荷低、占地面积大等缺点;同时采用中央级公益性科研究所科研业务专项资助项目(2011-12)。干、湿交替的运行方式,既保证有较高的水力负荷(1~2m/d),又能提高污水净化能力、达到达标排放的处理目标。CRI系统被认为是生态学原理加工程学方法形成的生态工程水处理的新技术[2,3]。CRI系统目前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本文介绍了CRI系统在微污染河水治理中的设计及运行效果,并对快渗池内的菌群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为其处理效果的稳定和提高提供理论参考。1工程设计1.1工程概况观澜河是东江的重要水源,近年来随着观澜河流域的经济发展,观澜河水质污染现象比较严重,已经不能满足水环境功能要求。为了改善观澜河水质,保护东江饮水水源,并使流经观澜湖高尔夫球场的观澜河支流———牛湖河的水环境达到景观功能要求,因此在观澜河支流兴建CRI处理工程。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檿一期工5ArabiS,NakhlaG.Impactofprotein/carbohydrateratiointhefeedwastewateronthemembranefoulinginmembranebioreactors.JournalofMembraneScience,2008,324:142~1506MengFG.Identifie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FoulingBehaviorinSubmergedMembraneBioreactors.Dalian:Dalian-UiversityofTechnology,20087FuDF,LinYJ,Analysisofsludgelayerondifferentfiltermaterialsindynamicmembranebioreactor.JournalofChemicalIndustryandEngineering(China),2008,59(10):2596~26008MengFG,ZhangHM,YangFL,etal.CharacterizationofCakeLayerinSubmergedMembraneBioreactor.EnvironSciTechnol,2007,41(11):4065~40709MengFG,ChaeSR,DrewsA,etal.Recentadvancesinmembranebioreactors(MBRS):Membranefoulingandmembranematerial.WaterResearch,2009,43(16):1489~151210YuXX,ResearchontheRelationshiPbetweenExtracellularPoly-mericsubstaneesandMembraneFoulinginMBR.Beijing:BeijingJiao-tongUniversity,2008&E-mail:hongxin6998@126.com收稿日期:2011-04-18DOI:10.13789/j.cn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