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_A_O工艺探讨_王正刚
- 安之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5-04 23:07:32
文档简介:
安徽建筑收稿日期:2010-06-22作者简介:王正刚(1969-),男,安徽肥东人,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工程师,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图1分点进水倒置A/A/O工艺流程示意图沉污泥图例:剩余污泥污水污泥空气内回流回流污泥污泥鼓风机鼓风机加药间进水泵房粗格栅曝气沉砂池细格栅初沉池二沉池缺氧区厌氧区好氧区回流及剩余污泥泵房紫外线消毒出水口摘要: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机电安装工程生物反应池中,A/A/O技术是其一大工艺,文章就这一工艺的特点、影响因素、存在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展开论述。关键词:污水工程;A/A/O工艺;反硝化;脱氮;除磷中图分类号:X7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359(2010)05-0142-031概述苏州工业园区清源华衍水务有限公司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机电安装工程现已运行一年,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15×104t/d,污水处理工艺选用分点进水倒置A/A/O工艺。特点是工艺成熟,处理效果稳定,维护管理方便,并且投资低、能耗少,运行费用省。2A/A/O脱氮除磷工艺厌氧-缺氧-好氧(Anaerobic-Anoxic-Oxic,简称A/A/O或A2/O)工艺由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串联而成(见图2),系A1/O与A2/O流程的结合,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专家在厌氧-好氧除磷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该工艺同时具有脱氮除磷的功能,是一项能够同步脱氮除磷的污水处理工艺。2.1基本流程该工艺在厌氧-好氧除磷工艺中加入缺氧池,将好氧池流出的一部分混合液流至缺氧池前端,以达到反消化脱氮的目的。在首段厌氧池主要进行磷的释放,使污水中磷的浓度升高,溶解性的有机物被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的BOD浓度下降;另外部分NH3-N因细胞的合成得以去除,使污水中的NH3-N浓度下降。在缺氧池中,反消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的大量NO3-N和NO2-N还原为N2释放至空气,因BOD浓度继续下降,NO3-N浓度大幅度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在好氧池中,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氧化而继续下降,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使NH3-N浓度显著下降,但随着硝化过程使NO3-N浓度增加,而磷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也以较快的速率下降。所以,A/A/O工艺可以同时完成有机物的去除、反硝化脱氮、过量摄取去除磷等功能,脱氮的前提是NH3-N应完全硝化,好氧池能完成这一功能。缺氧池则完成脱氮功能。厌氧池和好氧池联合完成除磷功能。2.2A/A/O工艺的特点①厌氧、缺氧、好氧三种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种类微生物菌群的有机配合,同时具有去除有机物、脱氮除磷的功能。②在同时脱氮除磷的工艺中,该工艺流程最为简单,总的水力停留时间也少于同类其他工艺。③在厌氧-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条件下,丝状菌不会大量繁殖,SVI一般小于100,污泥沉降性好。④污泥中磷含量高,一般在2.5%以上。⑤该工艺脱氮效果受混合液回流比大小的影响,除磷效果则受回流污泥中夹带的溶解氧和硝酸态氧的影响,因而脱氮除磷效果不可能很高。2.3A/A/O工艺的影响因素A/A/O工艺探讨王正刚(安徽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安徽合肥230001)图2内循环出水氮气原水剩余污泥厌氧池(释放磷)缺氧池(反消化)好氧池(吸收磷消化)沉淀池污泥回流(含磷污泥)水、电、暖通技术与应用142DOI:10.16330/j.cnki.1007-7359.2010.05.001安徽建筑图3进水出水初沉池二沉池来自沉砂池超越管污泥回流剩余污泥缺氧厌氧好氧2.3.1污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对脱氮除磷的影响生物反应池混合液中能快速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对脱氮除磷的影响最大;厌氧段中吸收该类有机物而使有机物浓度下降,同时使聚磷菌释放出磷,以使好氧段更变本加厉地吸收磷,从而达到去除磷的目的;缺氧段中的BOD5浓度较高,且为能快速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即污水中C/N比较高,此时NO3-N的反硝化速率最大,缺氧段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为0.5h~1.0h即可,如果C/N比低,则缺氧段HRT需2h~3h,由此可见,污水中的C/N比对脱氮除磷的效果影响很大。2.3.2污泥龄(SRT)的影响A/A/O工艺系统的SRT受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受硝化菌的影响,使SRT比普通活性污泥的污泥龄长一些,一般为25d左右;另一方面,由于除磷主要是通过剩余污泥排出系统,要求A/A/O工艺中SRT由不宜过长,应为5d~8d,权衡两个方面,A/A/O工艺中SRT一般为15d~20d。2.3.3A/A/O工艺中溶解氧(DO)的影响在好氧段,DO升高,NH3-N的硝化速度会随之加快,但DO大于2mg/L后其增长趋势减缓。因此,DO非越高越好,因为好氧段的DO过高,则溶解氧会随着污泥回流和混合液回流带至厌氧段和缺氧段,造成厌氧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