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絮凝吸附组合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_林程保
- 安之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5-07 13:56:17
文档简介:
·水·暖·电·气·文章编号:1009-6825(2009)06-0198-02生物絮凝吸附组合工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收稿日期:2008-10-17*:重庆市科委重大专项资助项目(CSTC,2006AB7054)作者简介:林程保(1982-),男,助理工程师,重庆市城镇污水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13李翔(1973-),男,高级工程师,重庆市城镇污水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13钱宗琴(1973-),女,工程师,重庆市城镇污水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13林程保李翔钱宗琴摘要:结合中小城镇污水的特点,提出了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探讨了生物絮凝吸附组合工艺在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对具体的工艺流程进行了介绍,指出生物絮凝吸附组合工艺是适用于中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新型工艺。关键词:生物絮凝吸附,变速生物滤池,潜流式人工湿地,小城镇中图分类号:X703文献标识码:A我国中小城镇的污水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总水量相对较小等特点。而普通的污水处理工艺又具有投资大和运行维护复杂且费用高等特点而使其很难广泛应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因此研究、开发和应用占地少、基建费用低、能耗低的污水处理工艺是小城镇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1]。在众多工艺技术中,生物絮凝吸附强化一级处理技术以其水力停留时间短、占地少、能耗低、能较大幅度地提高COD和SS去除率等优势,得到了广泛关注[2-4],该技术主要利用微生物的絮凝吸附作用使有机污染物质得到快速地去除。本研究将生物絮凝吸附与变速生物滤池和人工湿地进行组合,应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旨在探讨该组合工艺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的效果,以及从理论、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进行分析其适用性。为此在小安溪流域的某城镇建立示范工程,其设计处理规模为500m3/d,服务人口为0.72万人。1工艺介绍本工程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污水首先进入沉砂池去除较大的颗粒物,然后进入调节池进行水质及水量调节,调节池与沉砂池合建;污水经调节池内潜污泵提升后进入厌氧池进行厌氧水解。而后污水进入生物絮凝吸附池,利用活性污泥的絮凝吸附性能快速地去除水中有机物,并且在沉淀池内完成泥水分离,沉淀池上清液进入变速生物滤池。变速生物滤池为上底面积大、下底面积小的生物滤池,由于过滤面积上大下小,过滤速度则是上小下大,可有效防止滤池堵塞。本工艺的厌氧池、生物絮凝池、沉淀池、变速生物滤池为合建,其结构简图如图2所示。变速生物滤池出水进入人工湿地进一步去除其氮和磷后,再经消毒池消毒后排入小安溪。工程于2008年7月建成,竣工后便开始进行调试运行。2调试运行2.1运行情况分析生物絮凝池所用接种污泥为县城污水处理厂的脱水污泥,接种量为5t。投加粪便污水(BOD5控制在500mg/L左右)至生物絮凝池,与接种污泥充分混合,焖曝24h,使菌种活化。污泥培养过程中,每天进行换水,并投加营养(粪便污水和生活污水)。经过约15d的培养,活性污泥矾花大如雪花瓣,颜色呈土灰色,沉降性能良好。污泥系统培养成熟后,保持每小时曝气45min,停曝15min,气水比4∶1不变,分别改变处理流量和污泥回流比,进行了四种不同工况的调试运行,每个工况下均稳定运行9d,以验证该工艺适应性以及寻找最佳的运行参数。工况1:处理流量为240m3/d,污泥回流比为50%。出水各项指标达到一级B标。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07%,80.48%,75.09%和67.24%。工况2:处理流量为240m3/d,污泥回流比为25%。出水各项指标达到一级B标。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42%,72.21%,52.76%和62.47%。工况3:处理流量为480m3/d,污泥回流比为50%。出水各项指标达到一级B标。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6.63%,63.94%,44.05%和44.75%。工况4:处理流量为480m3/d,污泥回流比为25%。出水各项指标达到一级B标。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3.40%,75.04%,64.04%和59.03%。从以上四个运行工况可以发现,该工艺表现出极强的适应性,四个工况下出水水质均能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由于絮凝吸附主要利用活性污泥的初期吸附性能,在很短时间内将污染物进行吸附去除,当其处理流量从240m3/d增至480m3/d时,处理效果仍然比较稳定,停·198·第35卷第6期2009年2月山西建筑SHANXIARCHITECTUREVol.35No.6Feb.2009DOI:10.13719/j.cnki.cn14-1279/tu.2009.06.001留时间(2h~4h)以及有机负荷(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