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与污水处理技术
- 碧血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05-26 18:15:40
文档简介: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与污水处理技术微竹物絮凝剂(MBF)是一种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体或其分泌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高效、无毒的新型水处理絮凝剂。由于它可以克服无机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固有的絮凝效率低,存在二次污染,对人类的毒性效应等缺陷,因此MBF的研发生产已成为絮凝剂领域的热点课题,在给排水处理、污水处理、饮料工业、生物制药等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絮凝剂的特点微生物絮凝剂是一类由微生物产生的可使液体中不易降解的固体悬浮颗粒、菌体细胞及胶体凝集、沉淀的特殊高分子代谢物,其高效、安全、不污染环境的优点是其它无机、有机絮凝剂难以比拟的。其特点如下:1.安全无毒,无二次污染;2.絮凝对象广泛,净化效果明显;3.来源广泛,预期成本低;4.与其它的化学法联用,效果明显;5.一些微生物絮凝剂还具有热稳定性高,投放量少,不受PH值影响等特点。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不致病性和絮凝剂的可生物降解性、安全性显示了它作为一类新型絮凝剂,在发酵工业后处理、食品加工和废水处理、工业废水与城市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可开发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絮凝剂对多种废水均有良好的净化效果。1.在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范围广,絮凝活性高,而且作用条件粗放,因此可广泛应用于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中。(1)畜禽废水的处理畜禽废水臭味重,生化需氧量较高,处理比较困难。微生物絮凝剂不但克服了一般絮凝剂的二次污染问题,而且处理效果也十分明显。如使用NOC—l絮凝剂复配ca助剂处理猪粪尿污水,l0分钟即可使上清液接近透明,~,TDC由1420mg/kg降至425mg,l【g,去降率达70.1%,OD由8.6降至0.002,浊度去除率达99.7%;臭味基本消除。(2)染料废水的脱色染料废水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大,色度高,是环境工程中较难解决的问题,现今对于废水脱色几乎没有特效的方法,特别是对于那些可溶性色素更难处理。微生物絮凝剂良好的脱色作用可望为此类废水的处理开辟一条崭新的途径。实验表明,在80mL的有色废水中加入2mLA·latus发酵液和l~5mL浓度为l%的助凝剂聚氨基葡萄糖,即可在废水中形成肉眼可见的絮凝剂浮于水面,而下层水的透光率接近清水,脱色率达94.6%。微生物絮凝剂NOC—l对于墨水、糖蜜废水、造纸黑水、颜料废水等进行絮凝、处理后,上清液为无色透明。(3)废水中悬浮物(SS)的去除大多数微生物絮凝剂对于高悬浮物的废水,如建材、泥浆水、焦化废水等都有着优良的澄清效果。有人在含有大量极细悬浮固体颗粒(SS浓度为370mg/dm3)的焦化废水悬浮液中,~JILA.2%AL—caligenueslatus培养基,并加入Ca*,废水中即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絮凝体。絮凝体能有效地自行沉降而去除,沉降后的上清液的ss为80mg/L,去除率达78%。用Q3—2菌株培养液制取的絮凝剂处理脱墨剂废水,涂料废水和果珍浊液,ss去除率达97.5%一99.5%。GS7可用于城市污水,餐饮废水和医院废水除浊,其中对于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尤为显著。投药5分钟可形成大絮团,沉降30分钟后上清液清澈透明,浊度去降率93.5%。TH6用于处理生活废水、造纸白液、印染综合废水、石化废水、日化废水,在保持良好除浊率(88.5%一94.3%)外,同时也提高了COD的去除率(51.0%一71.5%),其中对石化废水的综合处理效果最好。对生活污水、河水的SS去除率均达90%以上。(4)污泥沉降性能的改善和污泥脱水活性污泥是污水处理常用的一种生物化学工程方法,但此法产生的活性污泥存在的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即污泥膨胀和浓缩污水的脱水。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ANDMARKET污泥膨胀发生率高、范围广、难处理。用聚丙烯酰胺和海藻酸钠作絮凝剂时,悬浮污泥不易沉降,投药过量后污泥变黏,可滤性变差。使用FeCI,絮凝剂比较有效,但所需浓度达3000×10~mg/L,而微生物絮凝剂,~IJAJ002在投加量为200×104mg/L时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用量少、效果好,在活性污泥中加入微生物絮凝剂,污泥指数能很快下降,消除污泥膨胀状态,恢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污水处理厂在处理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活性污泥,其含水率一般在99.0%一99.7%之间,呈流动状态。原始污泥经第一次浓缩后,依然含有97.5%的水分。目前,国内外均采用离心分离法对浓缩污泥进行脱水,工作效率高,占地面积少,操作条件卫生。一般先在浓缩污泥中加入1%o--3%o的PAM等以改善污泥性状。实验发现,采用微生物絮凝剂代替此部分絮凝剂可以取得更好的絮凝效果,可以使污泥体积在20分钟内减少到原来的92%,上清液的OD小于0.05。(5)城市给排水方面的应用微生物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