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清池调试大纲
- 刘*阳
-
10 次阅读
-
6 次下载
-
2020-11-01 20:16:44
文档简介:
DCH(DCGH)《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调试大纲北京沃特尔水工程有限公司DCH(DCGH)型《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调试大纲北京沃特尔水工程有限公司1.项目概况本大纲是根据我公司承担工程的合同与技术协议所含内容制定。泥渣分离接触澄清池每套设备包括从被处理水入口至清水送出为止,其间包含石灰、凝聚、絮凝和混合、反应、澄清、分离和污泥沉渣排出。澄清池范围内的全部设备(根据合同有时含控制设备)均由我公司供货,并指导调试。调试工作范围为水负荷、药剂计量和出水水质和需要配合的电气与控制系统。2.设备大容量泥渣分离接触型澄清池有两种主要类型,即内部结构为全钢和钢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类型。主体由以下部分构成:混合室—进水与药剂在此进行混合,同时与回流水汇合反应室—水流反向流动,进行水质反应,产物借自身惯性沉积回流室—部分处理水从池底部经回流室反回至混合室活性泥渣层—由水中生成的反应泥渣聚合生成,对水中残留物接触吸附澄清区—水流在此进行最后静置稳定分离出水槽—均匀收集澄清水,保持上升水流稳定和不产生偏流泥渣斗—沉积死渣储存,浓缩,排放搅拌机—对被处理水、药剂和回流水的搅拌,提升,调节回流率刮泥机—清理池底沉积物并逐步推向泥渣斗桥架和顶部支架—支撑全部池内结构部件3.主要调试内容空载转动和盛水试验。观察转动机械的动作灵活性和渗漏与水平主要测试项目:空载进水,满载水位平衡,搅拌机调速,刮泥机旋转,各钢制构件的稳定性通水试验。观察水流分布和稳定性主要测试项目:调节进水流量,调节集水槽水平,调节回流水,调节搅拌机,整定刮泥机,加药与水质试验。优化药剂计量和处理效果在额定负荷下调整加药量和配比关系,调整排泥量和周期,调整泥渣回流率,4.调试技术目标出水水质达到合同规定标准。各配件设备启停、动作、控制符合需要。优化加药设备与总系统连动。5.调试准备5.1.各机械部件安装到位,转动设备和阀门动作灵活,搅拌器间隙调整,刮泥耙间隙调整。5.2.电源系统接通,各电机带电,接线正确,点起正常。5.3.水源系统通畅,系统可以注水。5.4.出口水有合适出路,排水畅通。5.5.排污设备可用,泥渣有出路。5.6.有关加药设备可以使用。5.7.各管道和部件已经清洗干净。5.8.如果设有加热设备,可以投入运行。5.9.水质试验可以配合工作。5.10.阀门动作,所有阀门手动试验。5.11.相关仪表已经校验—进水流量、温度、出水PH、浊度等。5.12.药剂准备-配药设备投入运行,药剂得到供应。5.13.自用水源供水,水压达到最低值。5.14.检查集水槽吊架的上下紧固螺栓都旋紧,防止水槽上浮或偏沉。5.1.静态调试5.1.1.进水试验;5.1.2.盛水试验,池体检漏和观察池体可能的沉降。5.1.3.集水槽高度偏差调整。5.1.4.排水排渣试验。6.分部调试6.1.通电试验主电源盘带电。分电盘带电。各执行机构带电试验。6.2.通气试验气源接通(储气),达到最低压力。至各电磁阀箱或其他用气点通气、检漏。电磁阀箱至气动阀门通气、检漏,气缸动作。6.3.水流量试验同静态试验,水流量可调。6.4.转动机械动作试验搅拌机调试。启动与停止,增速和减速,接受信号动作,观察电流。刮泥机调试。启动与停止,增速和减速,接受信号动作,观察电流。6.5.控制部分试验6.5.1.主机控制与就地执行箱盘电气连动,澄清池就地电气操作箱和泥渣排放电磁阀箱。6.5.2.就地电操与执行机构连动,同上。6.5.3.主机直接远操与执行机构连动,搅拌机、挂泥机、排泥渣阀。6.5.4.主机程序与执行机构连动,同上。6.5.5.进水量接受系统控制连动。6.5.6.药剂注入计量设备与澄清池连动,石灰乳液、凝聚剂、助凝剂、杀菌剂等。6.5.7.排泥程序动作,排泥渣阀组和泥渣池管路系统。6.6.池内钢制设备观测进水管、混合室、反应室、回流室、出水槽、积渣管、排渣管、回水管、加药管、取样管等,观察安全稳定性。6.7.排渣回水量调试控制排渣回水阀开度,以出口水质判断合理开度,从约50%起始。7.总体调试7.1.药剂计量石灰乳液—计量按照水质计算核定,浓度<5%为佳,最高≯10%,生水初期投入时增加1~2倍;凝聚剂—石灰处理时以聚合铁或硫酸亚铁为凝聚剂,加入量有效铁含量30~20mg/l,以较高计量开始,递减法优化,生水初期投运1~2倍计量;助凝剂—高分子助凝剂,计量0.3~0.1mg/l,由高到低逐渐优化,投加浓度<0.1%;杀菌剂—计量与进水中有机物和氨氮含量有关,清水有残余含量;7.2.整定水循环率一般控制变频器在30~40HZ左右,即搅拌转速约10~12rpm,在以下调整试验中观察反应效果,调整到适合值。7.3.整定刮泥耙转速可以从30~40HZ起始,即约1转/20~30分钟,随积泥量(加药量)大小调整,需较长时间观察,以池底存泥与排放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