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模块排水检查井施工技术
- 刘*阳
-
0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20-11-08 10:05:20
文档简介:
2014年第2期(总196期)安徽建筑—■—●—-●_I——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安徽建筑■混凝土模块排水检查井施工技ConstructionTechnologyofSewerInspectionPitforConcreteModule胡毅,王卫宏(安徽省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安徽合肥230031)摘要:介绍了混凝土模块排水检查井施工技术的工艺原理、特点,并结合工程应用实例,对施工工艺及其操作要点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提出了相关质量、安全环保控制等措施。该技术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关键词:检查井;混凝土模块;砌筑;灌孔中图分类号.TU75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359(2014)02—0056—020前言排水检查井是地下管道系统中重要的地下构筑物,长期以来在道路施工中的检查井,都是采用粘土砖砌筑,自身刚度差,一般使用7~8年后,粘土砖就会产生酥烂,严重影响路面的质量和使用。采用混凝土模块式排水检查井是作为替代砖砌井的新产品,具有施工工艺简单快捷、结构整体性好、抗压性能好、抗腐蚀等特点。1特点及优点①检查井模块由专业厂家系列化尺寸生产,可满足各类井型的应用需要,质量有保证。②与传统的砖砌检查井相比,由于模块左右设有凹凸槽结构,砌筑后形成链锁,混凝土灌孔后形成现浇网状结构,结构上更加稳定,整体性好,抗压强度高,井壁墙体各个方向的抗剪力增强,且密闭性较好,抗渗性能优良。③施工便捷,劳动强度低,节省工期。2工艺原理混凝土模块排水检查井施工工艺,是将上下左右四面都有凹凸槽结构的混凝土模块按设计要求砌筑,由于模块为中空结构,组合砌筑后形成相连的网状孑L,必要时可在孔内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经浇筑孔芯后形成现浇混凝土网状结构,从而构成管道检查井,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和稳定性。3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3.1施工工艺流程施工准备一混凝土垫层一放线一混凝土模块砌筑一灌孔一抹面勾缝一井圈及井盖安装。收稿日期:2014—0卜24作者简介:胡毅(1963-),男,安徽合肥人,经济师,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3.2操作要点3.2.1施工准备①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组织施工技术人员学习,针对班组进行技术安全交底,并做好劳力准备。②混凝土模块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提供产品的合格证,并对其外观逐个检查,缺损严重超标者不得使用。③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放线,开挖土方,控制好检查井标高。3.2.2混凝土垫层基槽验收后,浇筑垫层混凝土,表面应抹平。3.2.3放线在垫层表面进行放线:圆形井以两节管预留间距中心为圆心画圆,矩形井以两节管预留间距中心按设计尺寸向四边放线。3.2.4混凝土模块砌筑①首层混凝土模块根据检查井尺寸正确摆放模块。②砌筑前应将混凝土模块表面和孔洞内的杂物清理干净。③气候炎热干燥时,砌筑前宜对混凝土模块进行喷水湿润。④砌筑可采用干码或用专用砂浆两种方式,每砌筑5层应修正累计误差,一次码砌高度应控制在3.Ore以内。⑤在连接接入管时,模块可用切割机切割,切割后的连接缝应控制在lOmm一15ram,座浆应密实,凹凸槽口衔接牢固,严禁使用断裂、壁肋上有竖向裂缝的模块砌筑。⑥砌筑过程中,按设计要求选用井壁踏步,随砌随安,并做临时固定,同时调整好踏步夹角、平整度、外露长度。灌孔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不得踩踏。3.2.5灌孔①检查表面平整度及垂直度,在灌孑L之前需做必要的临时支撑与紧固。圆形检查井应将最上层模块用紧固工具紧固,矩形检查井则应将角部及相关部位采取支护措施。②灌孔前应保证孔底干净,孔道通畅。③灌注混凝土等应符合相关标准,强度等级按设计要求,塌落度控制在80mm一10omm即可。④混凝土连续灌注的控制高度,当模块宽度≤300mm时,不宜超过l5层;当模块宽度≥4oomm时,不宜超过20层;且投料高度一次不宜超过400mm;并用F3Omm振捣棒或F20的钢筋隔孔插捣,快插慢抽,不得漏振、过振,以确保灌孔混凝土密实。3.2.6抹面勾缝检查井井壁应进行勾缝,随砌随勾缝,灰缝应横平竖直,除设计要求外,勾缝宜采用1:2(防水)水泥砂浆,勾缝后须清扫墙面。,3.2.7安装井圈、井盖检查井砌筑至规定标高后,应及时浇筑或安装井圈,盖好井盖。同时应加强养护,混凝土及砂浆未达到设计强度前不得(下转第63页)安徽建筑2014年第2期(总196期)选用缓凝减水剂,可以抑制水泥水化作用,降低水化温升,外加剂的缓凝作用可以使水泥水化放热速率减慢,有利于热量消散和混凝土温升的降低,利于防裂。2.3施工控制措施2.3.1进行温度控制控制混凝土的入模温度,最高浇筑温度应控制在35℃以内。可采用降温法降低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主要做法是骨料拌合前用冷水冲洗,混凝土拌合用水采用冷水。再就是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水管,利用冷却水管里流动的冷却水带走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积聚的水泥水化热,进而控制结构物内部的温度。在混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