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中土嗅素和2-甲基异莰醇的微生物学
- 海之魂
-
94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19-06-10 13:44:06
文档简介:
饮用水中土嗅素和2-甲基异莰醇的微生物学SOUTHWESTWATER&WASTEWATER西南给排水Vol.35No.62013·25·饮用水中土嗅素和饮用水中土嗅素和2-甲基异莰醇的甲基异莰醇的微生物学来源和降解机制微生物学来源和降解机制周萍1,邓建明2(1.钦州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广西钦州535000;2.广西沿海水环境监测中心,广西钦州535000)摘要土嗅素(geosmin,GSM)和2-甲基异莰醇(2-methylisoborneol,2-MIB)是最常见的饮用水嗅味物质。本文对GSM和2-MIB的微生物学来源、降解机制等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饮用水嗅味物质土嗅素2-甲基异莰醇生物除嗅饮用水嗅味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中更为凸显。近年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饮用水嗅味事件[1],特别是在2007年5月暴发的太湖水危机事件,影响了无锡市几十万人的正常饮水,引起人们对饮用水嗅味问题的高度关注。土嗅素(geosmin,GSM)和2-甲基异莰醇(2-MIB)是最常见的饮用水嗅味物质,作为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其浓度一般在10ng/L以下时就能引发嗅味,而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对其去除能力非常有限[2],容易给供水质量造成影响。国外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对饮用水嗅味问题的研究[1],在主要嗅味物质GSM和2-MIB的来源[3-27]、分布与控制技术[28,29]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近年来,控嗅微生物及其嗅味控制机制成为饮用水嗅味问题研究的一个热点[36-55],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对嗅味问题的研究刚刚起步,成果不多,在微生物控制技术方面的研究更少,这与我国严峻的饮用水嗅味问题形势是不相称的,急需加强相关研究。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试就GSM和2-MIB的微生物学来源、微生物学控制与降解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为此类物质的去除提供一定的指导。1GSM和2-MIB的微生物来源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和菌类爆发性生长,藻、菌分泌的次生代谢产物GSM和2-MIB是水体产生嗅味的主要原因。早在1965年,Gerber等[3]就从放线菌中检测出GSM,Medsker等[4]则于1969年从放线菌中发现2-MIB,随后出现了大量关于放线菌和蓝藻分泌GSM和2-MIB的报道。至今已发现产生此类嗅味物质的蓝藻超过40种,放线菌2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