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技术研究
- 张立中
-
32 次阅读
-
0 次下载
-
2019-09-15 17:08:29
文档简介:
第26卷第1期市政技术Vol.26No.12008年1月MunicipalEngineeringTechnologyJanuary,2008收稿日期:2007-09-14作者简介:张恒(1982-),男,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水污染控制理论及技术。利用微型动物的捕食来减少剩余污泥产量作为一种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工程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它主要是利用原生动物(纤毛虫、鞭毛虫等)、后生动物(红斑顠体虫、颤蚓、卷贝等)以及苍蝇等小型动物来捕食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和污泥碎片,并通过其肠管使这些食物得到一定程度的矿化,从而减少系统中剩余污泥的产量。而后生动物作为污泥处理系统中体型最大的生物,具有比其他生物更强的污泥减量的能力[1-4]。因此,利用微型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减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利用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减量的工艺多种多样,有利用现有的污水处理工艺直接投加后生动物进行污泥减量的;也有制作适应后生动物生长进行污泥减量的反应器。1传统活性污泥工艺效果目前,世界上超过90%的城市污水处理采用的是活性污泥法。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首先关注的就是微型后生动物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生长情况和减量效果。Ratsak等人[5]在研究荷兰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系统中寡毛蚓类的种群动态时,发现随着仙女虫的大量生长,污泥产量随之降低,而且用于曝气所需的能量也大大地降低,污泥容积指数(SVI)得到改善。Ratsak还发现寡毛虫种群的大小与剩余污泥产量的多少有明显的关系,如果系统中每毫升污泥混合液里存在寡毛蚓超过20~30条,污泥量就能减少。但是,由于这些蠕虫在曝气池中生长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稳定性,有时会影响污泥减量的效果。Rensink等人[6]在研究一种改进的水处理系统时文章编号:1009-7767(2008)01-0039-04微型后生动物污泥减量技术研究张恒,吉芳英,喻小花(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45)摘要:利用微型后生动物的捕食作用减少污水处理系统中的剩余污泥产量被誉为能耗低、不产生二次污染的生态化污泥减量技术。论文重点介绍了适合微型后生动物生长且能够达到污泥减量的污水处理工艺的效果。针对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重点是在保证污水处理效果的前提下,使微型后生动物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稳定和可控生长。关键词:污泥减量;微型后生动物;
评论
发表评论